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396698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20讲 农业地域类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选择题(2020惠州调研)虎林市位于三江平原,开发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该地水稻种植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当地大米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利用大米的光谱特征,可鉴别上市大米源地。据此回答13题。1虎林市水稻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下列条件与其关联性最小的是()A地形平坦B机械化生产C土壤肥沃D市场广阔2当地大米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主要是因为()A营养丰富B商品率高C政策支持D绿色优质3利用光谱技术,可以()A保护大米品牌B改进种植技术C提高大米质量D改善生长环境解析:第1题,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扩大,大米需求量增加,会使水稻种植规模扩大。东北地区地广人稀,适宜大

2、规模机械化生产,有利于种植规模的扩大,而地形平坦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有利条件。土壤肥沃主要影响农作物单产与品质,对种植规模影响较小,故C选项正确。第2题,虎林市大米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说明该大米被大家认可,主要得益于大米的优良品质,故D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虎林市大米营养丰富的信息;商品率高主要反映了这里地广人稀,粮食剩余量大;虎林市大米获得认证属于非政府行为。故A、B、C选项错误。第3题,材料信息显示,“利用大米的光谱特征,可鉴别上市大米源地”,说明利用光谱技术可帮助消费者识别大米源地,可保护大米品牌,故A选项正确;改进种植技术、提高大米质量和改善生长环境是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考

3、虑的问题,与采用光谱技术无关,故B、C、D选项错误。答案:1.C2.D3.A(2020唐山一中模拟)下图是综合世界部分国家农业经营特色划分而成的四种农业类型,包括亚洲型、欧洲型、非洲型、新大陆型(北美洲与大洋洲)。读图回答45题。4欧洲型农业类型最可能是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5丁区某国平均每公顷土地作物产量较低,主要原因是()A纬度高,热量不足B地形崎岖,交通不便C科技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D人口少,劳动力不足解析:第4题,北美洲主要是发达国家,但墨西哥是发展中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发达国家,但其他国家是发展中国家,故平均每公顷土地作物产量差异大,甲农业类型对应新大陆型;欧洲经济发

4、达,科技水平高,平均每个农民作物生产量较高,平均每公顷土地作物产量高,故对应乙农业类型。由材料可知,丙农业类型平均每公顷土地作物产量较高,但平均每个农民作物生产量较低,说明其分布区人口众多,土地单产较高,因此其可能为亚洲型;非洲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落后,平均每公顷土地作物产量和平均每个农民作物生产量都不高,对应丁农业类型。选B。第5题,据上题分析可知丁农业类型是非洲型,非洲虽然人口多,劳动力充足,纬度低,热量充足,但科技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低,故平均每公顷土地作物产量较低。选C。答案:4.B5.C(2020合肥模拟)免耕是指作物播种前减少翻动表土、保留部分秸秆残茬的耕作方式。巴西马托格罗索州是世

5、界主要的转基因大豆产区之一,该州普遍采用免耕技术种植大豆。我国从马托格罗索州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作饲料原料,而我国东北地区生产的优质大豆主要用作食品原料。下图示意马托格罗索州位置。据此回答68题。6与马托格罗索州相比,我国东北地区种植大豆的优势自然条件为()A土壤肥沃B热量充足C光照丰富D水源充足7马托格罗索州采用免耕技术种植大豆的目的是保持土壤的()水分 空气有机质 矿物质ABCD8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数量显著增长,这能反映我国()A农业人口减少B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C大豆品质降低D居民饮食结构变化大解析:第6题,我国东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中纬度,马托格罗索州位于南半球低纬度。我国东

6、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且太阳高度角小,光照不如马托格罗索州,故B、C错误;马托格罗索州位于巴西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比我国东北地区丰富,河流径流量大,水源丰富,故D错误;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马托格罗索州位于热带,微生物活跃,降水多,湿季淋溶作用较强,土壤肥力低,故该题选A。第7题,根据材料,免耕是指作物播种前减少翻动表土、保留部分秸秆残茬的耕作方式。减少对表土的翻动能够减少水分的蒸发,保持土壤的水分,保留部分秸秆残茬,能够减少阳光对土壤的直接照射,利于保持水分;秸秆残茬一方面削弱风速,减少风蚀作用,另一方面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和矿物质,利于保持土壤肥

7、力,故正确;免耕能够减少因机械碾压和耙地引起的土壤性状的变化(大的孔隙减小),从而利于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故错误,所以该题选C。第8题,根据材料,我国进口大豆主要用作饲料,进口大豆显著增加,说明我国饲料需求量增加,畜牧业发展速度快,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故D正确;农业人口减少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对我国大豆进口没有影响,故A、B错误;根据材料我国大豆主要用作食品原料,和进口大豆的用途不同,所以我国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的变化对进口大豆影响不大,故C错误,所以该题选D。答案:6.A7.C 8.D(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据兰州古今注记载:“初,兰州多旱

8、,地质含碱卤(碱卤意思是盐碱土上泛出的盐霜),旱则苦燥,既而有沙地之法,取地中深湿之沙匀铺土田。播种时疏沙而植之,仍覆以沙,故沙田水旱皆无虞,力农之家莫不尽力到致沙于地”据此回答911题。9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沙田种植的主要困难是()A起沙、铺沙的劳动量较大B耕作难度大,耗时长C收获、施肥难度大D平整土地难度大10沙田的主要作用是()A改良土壤结构B增加土壤有机质C提高土壤含水量D降低土壤温度11当地农民发展沙田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耕地面积B稳产增产C减轻劳动强度D调整农业结构解析:选9题,由材料“播种时疏沙而植之,仍覆以沙”可知,沙田为免耕地,耕作难度小,种植过程中有起沙、铺沙的程序且劳动

9、量较大,A项正确、B项错误;土壤表层的沙层较土壤疏松,易平整,且收获、施肥难度小,C、D项错误。第10题,沙田只是将沙覆盖在土壤表层,对土壤结构并无影响,A项错误;沙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并不会增加土壤有机质,B项错误;在土壤表层覆盖沙层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提高土壤含水量,C项正确;将沙覆盖在土壤表层可以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土壤表层,使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幅度减小(白天土壤温度降低,夜间土壤温度升高),D项错误。第11题,沙田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缓解干旱、控制表层土壤盐碱度、控制表层土壤温度等作用,有利于农作物稳产增产,B项正确。当地农民发展沙田的主要目的不是扩大耕地面积,A错;传统的沙田耕作技术非

10、常辛苦,C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改变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从而使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相协调的过程。当地发展沙田不是为了调整农业结构,D错。答案:9.A10.C11.B二、非选择题12(2020成都模拟)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喜光热,种植耗水量较大。沙特阿拉伯成为石油生产、出口大国后迅速成为中东地区小麦生产大国,产量可以满足本国及周边诸多国家的需要,其位于沙漠中的小麦田主要利用地下水灌溉,但如今,仍是石油产销大国的沙特麦田逐渐消失。自2016年起,该国重新完全依赖小麦进口。(1)分析沙特曾大力发展小麦生产的主要区位优势。(2)简述沙特地下水补给强

11、弱特点,并分析原因。(3)分析沙特近年来逐渐减少小麦种植的原因。(4)推测沙特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或特征。解析:(1)沙特曾大力发展小麦生产的主要区位优势:小麦喜光热,沙特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小麦种植耗水量较大,沙漠中的小麦田主要利用地下水灌溉,沙特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沙特是石油生产、出口大国,拥有雄厚的资金,机械化及农业设施投入大;小麦产量可以满足本国及周边诸多国家的需要,市场需求大。(2)由于沙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纬度低,气温高,全年降水稀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河湖稀少,多年平均径流量小,地表水贫乏,河湖的下渗量极小,故地下水总

12、体补给效果较弱,补给率低。(3)沙特近年来逐渐减少小麦种植,原因主要是小麦耗水量较大及可以大量进口低价小麦。由上题分析可知,沙漠中的小麦田主要利用地下水灌溉,而沙特地下水补给率低,长期种植会造成抽取地下水过度,产生地下水枯竭及地面沉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且沙特是石油生产、出口大国,拥有雄厚的资金及发达的海运,可以大量进口低价小麦满足粮食的需求。(4)由于沙特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水资源缺乏,沙特未来农业发展要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耐旱品种;种植业对水资源的需求较多,沙特无法发展大规模成片种植业,可以降低种植业比重,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畜牧业;由于沙特粮食主要依靠进口及沙特农畜产品进口主要依

13、赖海运,沙特应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储存、冷链物流等产业以保障粮食稳定供应及进一步便利农畜产品贸易;另外,为保障粮食安全,沙特可利用海外资源和经验,建立海外农业生产基地,为沙特增加稳定的全球粮食供应。答案:(1)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资金充足,机械化及农业设施投入大;本国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大。(2)特点:地下水总体补给效果较弱(补给率低)。原因:受副高控制,全年降水稀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水缺乏,下渗量极小。(3)小麦耗水量较大,(沙特地下水补给率低)过度抽取地下水灌溉,易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地下水水源逐渐枯竭及地面沉降等;利用石油资金及发达海运大量进口低价小麦。(4)发

14、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技术)(培育耐旱品种);对外投资,建立海外种植农业基地;降低种植业比重,发展现代畜牧业;发展农畜产品存储业。13(2020吉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区,以种植双季稻(一年两熟,包括早稻和晚稻)为主。这一地区村子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稻田分布在村子四周,耕作半径500米左右。传统生产方式下,水稻田间管理分两个基本阶段:一是前期集中管理阶段,即选择小面积耕地作为秧田集中培育秧苗;二是主要生长阶段管理,即秧苗移栽到全部稻田后的全面管理。该地区当前水稻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下图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产周期。(1)该地区秧田一般选择

15、靠近村庄农田,简述其原因。(2)概括该地区传统与当前双季稻生产周期的共同特点并说明原因。(3)与传统早稻相比,说明该地区当前早稻生产方式的改进。(4)分析该地区水稻生产方式变化的原因。解析:(1)稻田布局在村庄农田周边,利于缩短距离,便于管理;“村子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不易发生洪涝。(2)图示传统与当前双季稻均在清明后开始种植、霜降前收割,则共同点是生产周期均在夏半年,因水稻需要高温多雨的生长条件,而该地为季风区,夏半年具有高温多雨的条件。(3)可从图中获取生产周期长短、种植过程,以及收割时间长度差异等信息,然后进行分析。(4)结合上题明确生产方式变化的表现,然后可从劳动力、技术等角度分析。答案:(1)便于田间管理,能够缩短与稻田之间的距离;受洪涝影响小。(2)生产周期在夏半年。气温高(热量充足,光照充足),处于雨季(水分充足)。(3)生产周期缩短,过程简化(不需要育秧,秧苗移栽),收割时间短(劳动强度下降)。(4)人口城市化,劳动力不足;(利用生物技术,)水稻生长周期缩短;实现机械化(应用直播技术,劳动量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