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章末综合检测:(十二)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396673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章末综合检测:(十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章末综合检测:(十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章末综合检测:(十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章末综合检测:(十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章末综合检测:(十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章末综合检测:(十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章末综合检测:(十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章末综合检测(十二) (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20福州质检)下图示意我国跨省区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区是我国目前传统村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具有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区域之一。据此回答12题。1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传统村落保存完整的原因是()A三省交界,交通便利 B河流众多,人口稠密C地处山区,地形封闭D气候适宜,森林茂密2保护该实验区传统村落的合理措施有()修缮回迁 调控客流量规划重建 整体搬迁ABCD解析:第1题,图示古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位于河流源头位置,可判断该处位于山区而地形较封闭,与外界联系不便,使其能保留下来,故C正确

2、。图示位于三省交界,但因地处山区而交通不便;人口稠密不利于村落保护;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气候适宜性应小于周边的平原,同时我国东部主要为耕作业,该区域人口较稠密,不可能因森林茂密而阻挡其与外界交流,使村落保存完整。第2题,古村落的形成有其独特地理环境背景,以及“深厚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不宜整体搬迁,规划重建,而应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加以修缮,同时还要调控来此参观的客流量来减轻对建筑物的破坏。答案:1.C2.A(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灯笼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是喜庆的象征。古代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福建省莆田市的船渡村,是一个有着百余年制作竹编灯

3、笼历史的“灯笼村”。过去,村里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做灯笼,编制的灯笼在当地十分吃香。如今,大部分村民放弃了这一传统手工艺,全村仅剩七八家灯笼作坊,编制灯笼的传统手工艺正面临失传的境地。据此回答35题。3福建莆田历史上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是()A气候温暖湿润B水陆交通便利C竹林资源丰富D消费市场广阔4历史上莆田灯笼用油纸糊裱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透光性B防风防雨C防止烫伤手D增加美观度5与古竹编灯笼相比,现代铁丝灯笼的主要优势是()A材料成本较低B剪断裁弯容易C不可回收再利用D使用寿命较长解析:第3题,由“竹编灯笼是用天然竹子、油纸、粘胶经过工匠多道工序”可判断竹林资源是制作灯笼的有利自然条件。第

4、4题,灯笼内用蜡烛发光,需要灯笼具有挡风雨功能;油纸不透水,油纸糊裱后灯笼内部风也不易进入,则主要目的是防风防雨。第5题,铁丝比竹制品更耐用,所以铁丝灯笼使用寿命长,但成本较高,不易剪裁弯曲且做工难度较大,同时铁丝可回收。答案:3.C4.B5.D(2020吉林“五地六校”合作体联考)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由346个岛礁组成,面积11 800平方千米,人口约2 000 人,雪山和冰川面积约为全岛面积的65%,历史上无人问津。但近几十年来却引起了遥远的英国的极大兴趣。下图为马尔维纳斯群岛地形图。读图文材料,回答68题。6关于马岛的地理位置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南太平洋西岸B高纬度地区群岛C临

5、近南美洲南端大陆东岸D属于南半球、东半球7关于马岛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以丘陵、山地为主,南高北低B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湿润C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D河流短小,流速缓慢8关于英国争夺马岛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是()A马岛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要冲B距离南极大陆较近,战略地位重要C周围海域石油资源、渔业资源丰富D马岛周围大陆架狭窄,易停靠船舶解析:第6题,据材料可知,马岛位于(60W,52S)附近,位于大西洋,A错误;位于中纬度地区,B错误;临近南美洲南端大陆东岸,C正确;属于南半球、西半球,D错误。故选C。第7题,山地集中在北部,北高南低,A错误;受西风影响大,海洋性强,B错误;海岸曲折

6、,多优良港湾,C正确;岛屿面积小,起伏大,河流短小,流速快,D错误。故选C。第8题,马岛位于临近南美洲南端大陆东岸的大西洋,扼太平洋和大西洋航道要冲,同时距南极大陆较近,A、B正确;周围海域石油资源、渔业资源丰富,C正确;据图可知,等深线较稀疏,周围大陆架较宽,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答案:6.C7.C8.D(2020赤峰高三期末)漠河北极村以其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观光游览。2018年8月1日,王先生自驾游途经漠河到达北极村。读图回答911题。9图示区域()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B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C处于寒温带、湿润地区D是东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10漠河至北极村的高

7、速公路时不时有一段石块路,其主要目的是()A利于地表水下渗B预防冻土冻融引起的路面破损C降低建设成本D防路面湿滑以减少交通事故11王先生到达北极村当日()A该地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B是观赏北极光的最好时节C可欣赏林海雪原的自然风光D是当地一年白昼最长的一天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有多个林场分布可知,该区域位于大兴安岭林区,地势较高,地形崎岖,A错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漠河为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区,B错误;纬度高,属于寒温带,降水较多,蒸发弱,属于湿润地区,C正确;东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东北平原,D错误。故选C。第10题,图示地区冻土广布,冻融作用强,容易导致高速公路水泥路面开裂;

8、图示路段石块路面留有缝隙,因此铺设石块路主要目的是预防冻土冻融作用引起的路面破损。故B正确。其他项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第11题,8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日出东北,A正确;冬季,漠河白昼很短,是观察北极光的最好时节,B错误;8月当地积雪已经融化,不会看到雪景,C错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D错误。故选A。答案:9.C10.B11.A二、非选择题(共46分)12(2020长春质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尕拉拉错位于巴颜喀拉山主峰附近,地处无冰川分布的多年冻土区,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发育了大片沼泽,是黄河源区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下图)

9、。考察发现,在高原不断抬升的背景下,该区域沼泽萎缩与流经该区域的河流有着直接的关系。(1)指出尕拉拉错所在地区沼泽的补给水源。(4分)(2)说明高原地形与黄河源区沼泽形成的关系。(6分)(3)推测在高原持续抬升背景下,该区域沼泽萎缩与流经该区域河流之间的关系。(8分)(4)请对恢复该地沼泽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说明理由。(6分)解析:(1)据图判断尕拉拉错所在地区沼泽的补给水源有河水、山地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该地无冰川分布,无冰川融水补给。(2)沼泽形成主要与地形地势、补给量、蒸发量、下渗量等有关。(3)地形会对河流的侵蚀、流速、流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沼泽水源的补给,引起沼泽的退化。(4)恢复沼

10、泽的措施可以从恢复沼泽的生态环境、增加补给量、提高沼泽地区的地下水水位等方面分析。答案:(1)雨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过境河流泛滥补给。(2)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高原地形,冻土发育,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较为平坦,水流较缓;沼泽南部高山积雪融水多。(3)高原持续抬升,过境河流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剧;沼泽所在区域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表水的下渗增加;沼泽植被退化,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下降;部分支流溯源侵蚀加剧,导致沼泽区地表水外泄,地表水减少引起沼泽面积不断萎缩;支流侵蚀导致连片沼泽的完整性被破坏,沼泽碎片化严重。(4)筑坝截流,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河流进一步下蚀;开挖沟渠,引河水补给退化严重的

11、沼泽或地势低洼地带;回灌地下水,提高地下水水位;保护植被,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13(2020南昌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相关部门对云南省西部山区某自然村进行了农业普查,下图是该村地形剖面图,下表是该村不同海拔土地利用结构表(%)。该村面积约1.5 km2,2018年户籍人口362人,常住人口286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稻生产的熟制逐步发生改变,大部分由一年两熟改为一年一熟,海拔1 000 m附近稻田一直保持一年两熟,成为该村的基本农田。海拔(m)700以下7009009001 1001 100以上稻田8691510住宅0090菜园00220其他14

12、918100(1)与户籍人口相比,简述该村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特点。(4分)(2)表中,该村“其他”土地包括多种利用类型,请列举其中3种主要类型。(6分)(3)说明海拔1 000 m附近稻田成为该村基本农田的有利条件。(6分)(4)分析该村水稻熟制改变的积极意义。(6分)解析:(1)根据文字材料可知,该村户籍人口362人,常住人口只有286人,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考虑到该村位于边远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就业机会少,青壮年劳动力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村中常住人口多为儿童和老人。(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可结合图文信息分析确定,该地区位于云南省西部山区,有天然林地,还有果园、茶园等经济林;根据剖面

13、图,海拔最低处为河谷,土地利用类型可能为水域;另外,村庄对外联系有交通用地。(3)海拔1 000 m附近稻田成为该村基本农田的有利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可从光热、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人文条件可从耕作历史、离村庄距离等方面分析。(4)由材料可知,该村水稻熟制由一年两熟改为一年一熟,因而可从减少劳动量、减轻土地压力和保证一年一熟水稻生长的热量条件等方面分析其积极影响。答案:(1)少儿及老年人口比重高;青壮年人口比重低。(2)林地(果园,茶园);水域(草地,荒地);交通用地(建筑用地,厂房,商店)。(3)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位于阳坡,光照强(地形平坦,便于耕作);距离村庄较近,利于耕作和管理(耕作历史悠久,土壤肥沃)。(4)减少劳动量,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改善水稻生长期水热条件,提升稻米品质;减轻土地压力,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