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共77张PPT)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391548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共77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共77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共77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共77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共77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共77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课标Ⅲ专用)复习专题测试(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共77张PPT)(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考语文 课标 专用 1 下列对文中A类传播行为和B类传播行为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 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B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调动各种资源和传播技能编制符号 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 调动各种技能接受符号 C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需要和资源编制符号 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决定是否接受并加工对方发出的符号 D A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编制信息代码并发送符号 B类传播行为指参与者根据自己的认知 调动各种资源接受符号 疑难突破解答本题 第一难在寻找内容要点 考生容易把第一

2、点概括为 什么是社会传播行为 但细读原文 会发现 文中没有下定义一类的句子 而多是解说句 并且区分两类的语言特别明显 还指出了两者的转化特性 答题时 提炼出 类型 这个概念 第三段以分析例子为主 难以找到关键词 但纵观内容 发现其讲的是社会传播的过程是怎么回事 可以概括出 特点 一词 即传播过程特点 第二难在写多少话为合适 这道题赋分4分 按一般设题常规 应该答出两点 且宜稍微解说一下 四 2016山东 6 8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3题 唐人古体古体诗 亦名古诗 古风或往体诗 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 又名今体诗 相对的一种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篇幅可长可

3、短 押韵比较自由灵活 不必拘守对偶 声律 有四言 五言 七言 杂言等多种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 七言为主 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 至唐代又发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 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 加上篇幅短小 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 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一般说来 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 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 气象峥嵘 边幅开阔 语言明畅 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 还直接叙述事件 刻画人物 铺排场景 生发议论 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

4、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 如王 孟 韦 柳 但较为少见 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 另外 在音节上 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 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 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 皆不同于晋 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 变体 并不算错 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 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 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 甚至宣言 唐无五言古诗 李攀龙 唐诗选序 那就太过分了 清王士禛 古诗选 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 于唐人只取陈子昂 张九龄 李白 韦应物 柳宗元五家 还说是 四唐古诗之变 可以略睹焉 古诗选 五言诗凡例 显示出同一偏见 倒是

5、明末许学夷在 诗源辩体 中强调指出 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 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 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 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 这个问题比较微妙 须细心体察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 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 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 五言字少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 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 七言音促 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 类似于朗 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 杜陵有布衣 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 窃比稷与契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或者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杜甫 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 无论叙事还是抒情 口气何等自然

6、平实 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杜甫 哀江头 以至于 中兴诸将收山东 捷书夜报清昼同 河广传闻一苇过 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 洗兵马 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 是仄脚还是平收 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 抑扬抗坠 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 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 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 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 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 取得独立的发展 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 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 唐诗学引论 有删改 1 关

7、于古体诗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 在唐出现篇幅短小 格律严整 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 逐渐走向衰微 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 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 押韵自由灵活 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 五言 七言 杂言等多种 唐人古体以五言 七言为主 更似绝句律诗 D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 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唐人古体虽名为 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 下列关于 汉魏古诗 和 唐人古诗 的理解与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 在作品表现范围上 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 汉

8、魏古诗略胜一筹 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 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 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 反律化 D 两者各具特色 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 是变化 是拓展 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 失之偏颇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 足见其偏见 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 其观点可谓通达 B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C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 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 白居易 琵琶行 中的 弦弦掩抑声声

9、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 抒情悲慨 读来抑扬抗坠 铿锵成韵 五 2016天津 5 7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3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 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 继承 积蓄 再造和创新过程 对消费者而言 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 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 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 必须支付货币 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 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 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 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 是出于社会 政治 经济 家庭等的需要 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 也会产生政治福利 社会福利等 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

10、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 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 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 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 习俗 信念 价值观 规范以及技能等 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 因人而异 受很多因素影响 至此 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 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 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 显然 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 体现为两部分 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 消费 者具备相应的文化 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

11、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则是文化消费品位 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 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 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 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 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 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 价格 以及消费者收入 性别 年龄 种族 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 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 有删改 1 下

12、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 继承 积蓄 再造和创新的过程 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 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 都属于文化消费 C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 政治 经济 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 给个人 社会带来各种福利 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 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 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2 下面对 文化消费品位 的理解 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 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 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 建

13、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 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 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 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 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 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 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 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 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 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 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 在于商人不懂绘画 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 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 中学生因年龄 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 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 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

14、品位 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六 2015四川 5 7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3题 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独尊儒术 的建议 设置五经博士 收博士弟子五十人 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 东汉时多达三万人 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 这就形成了经学 所谓经学 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从中国文化史看 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 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 于是 五经成为国家政治 法律 意识形态的根据 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 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 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

15、国学术体系中的核 1 下列关于 两汉经学 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汉武帝接受 独尊儒术 的建议 设置五经博士 以五经为研习对象 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 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和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 今文经 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 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 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 成为国家政治 法律 意识形态的根据 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 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

16、后 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 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 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 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 东汉的 白虎通义 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 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3 根据原文 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 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 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 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 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 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 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 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 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 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七 2015安徽 1 3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 3题 有人说到 经 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 经典 而提起 中国经典 就转换成 儒家经典 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 也应包括其他经典 就像中国传统是 复数的 传统一样 首先 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 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 三教合一 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 也是古代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