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391431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5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江苏省专用)复习专题课件(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专题十四 文言断句与简答 (共43张PPT)(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四文言断句与简答 高考语文 江苏省专用 1 2017江苏 21 23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0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 诸臣之文 独 临川集 得预其列 靖康之祸 官书散失 私集竟无完善之本 弗如欧集 曾集 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 公绝类之英 间气所生 同时文人 虽或意见素异 尚且推崇公文 口许心服 每极其至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节选自吴澄 序 1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4分 2 文中的老苏 大苏是指 2分 3 根据材料 概括王安石 临川集 在不同时期的命运 4分 五年高考 A组自主命题 江苏卷题组 答案 1 而后来卑陋

2、之士 不满其相业 因并废其文 此公生平所谓流俗 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2 苏洵苏轼 3 政和间 列于官书 靖康后 不再盛行 解析 1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 是一个主谓句 主语是否断开要看情况 有空间就断 没有空间就连在一起 因并废其文 是动宾结构 省略的主语即 后来卑陋之士 前后应断开 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生平 是在世之年的意思 与后面的 死后 对举 又因为 胡 为 为什么 之意 为疑问副词 应放句首 所以 此公生平所谓流俗 之后断开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与王安石 欧阳修 曾巩齐名的苏门三父子 苏洵 苏轼 苏辙 3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摘录

3、相关信息 如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 诸臣之文 独 临川集 得预其列 靖康之祸 官书散失 私集竟无完善之本 同时文人 虽或意见素异 尚且推崇公文 口许心服 每极其至 而后来卑陋之士 不满其相业 因并废其文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概括 2 2016江苏 21 23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0分 昔江淹有言 修史之难 无出于志 诚以志者 宪章之所系 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 陈寿号善叙述 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 然所著二史 俱有纪 传 而独不克作志 重其事也 况上下数千年 贯串二十五代 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 聊辑见闻 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 序 1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

4、部分断句 限4处 4分 2 除陈寿外 前四史 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 3 根据材料 概括马端临的 文献通考 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3分 答案 1 而欲以末学陋识 操觚窜定其间 虽复穷老尽气 刿目钅术心 亦何所发明 2 司马迁班固范晔 3 一部系统地记载历代 上下数千年 贯串二十五代 典章制度的书 解析 1 据意断句 以末学陋识 为介词结构做状语 前置 后面应断开 操觚窜定其间 语意完整 前后应断开 穷老尽气 与 刿目钅术心 结构相同 为并列关系 应断开 抓标志词辅助断句 虽 和 亦 为句首词 词前应断开 2 前四史 是 二十四史 中的前四部史书 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 史记 东汉班固所著的 汉

5、书 南朝范晔所著的 后汉书 以及西晋陈寿所著的 三国志 3 根据 宪章之所系 上下数千年 贯串二十五代 等句 可推知该书所记述的大致内容 文献通考 简称 通考 是一部中国古代政书 由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编撰 记载了从上古到宋朝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 是继 通典 通志 之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 和 通典 通志 合称 三通 参考译文 过去江淹说过 说到 编纂史书的困难之处 没有比写志更难的了 这 确实因为志是国家典章制度的寄托 不是谙熟典故的人不能做 陈寿号称擅长叙述 李延寿也号称能穷究 洞悉旧事 然而 他们 所著的两部史书 尽管 都有纪和传两部分 但他们却 唯独不能写志 是因为 这件事太

6、难了 更何况上下几千年 贯穿二十五个朝代 想用微不足道的学识持笔在史书中删正改定 即使再穷尽气力 呕心沥血 用心极苦 又有什么新的创见呢 我姑且辑录见闻 以防备遗忘罢了 3 2015江苏 20 22 阅读材料 完成下题 10分 予友武林王子丹麓 手订 今世说 一书 盖祖刘氏所作 世说新语 而稍节其条目 予受而读之 自清兴以来名臣硕辅 下逮岩穴之士 章句之儒 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靡不旁搜广辑因文析类以成一家言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而不敢妄缀一词 其详慎不惮烦如是 节选自严允肇 序 1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 5分 2 世说新语 的作者是 1分 3 根据材料 概括 今世说

7、 的特点 4分 答案 1 凡一言一行之可纪述者 靡不旁搜广辑 因文析类 以成一家言 其大要采诸序记杂文之行世者 而不敢妄缀一词 2 刘义庆 3 模仿 世说新语 而条目略有减少 搜集广泛 分类合理 对所用文字不妄加评述 解析 1 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 联系上文可推断 画线部分讲述的是其友王子丹麓亲手修订 今世说 时的做法 由此可知 旁搜广辑 因文析类 之间应断开 然后结合虚词 者 以 其 而 进行断句 2 此题属文学常识识记题 难度不大 3 解答本题的要点 读懂大意 围绕成书过程及方法 逐句提取要点 关键点有 祖 模仿 刘氏所作 世说新语 稍节其条目 旁搜广辑 因文析类 不敢妄缀一词 等 参考译文

8、 我的朋友武林人王子丹麓 亲手修订了 今世说 一书 他模仿刘义庆所作 世说新语 的形式 而减少了一些条目 我拿过来读了一下 文中所载之事 既有清兴盛以来的名臣和重相 也有来自民间的隐士 学士 文中的一字一句无不是作者广泛搜集而来 根据文章内容合理分类 成一家之言 其主要内容引自那些流传广泛的序记杂文中引用的重大事件 他都不敢妄自多加一词 他的叙事详备 处理谨慎 不厌其烦可见一斑 4 2014江苏 20 23 阅读材料 完成 1 4 题 10分 今日读 列女传 蔡琰二诗 其词明白感慨 颇类世所传木兰诗 东京无此格也 建安七子 犹涵养圭角 不尽发见 况伯喈女乎 又琰之流离必在父死之后董卓既诛伯喈乃

9、遇祸 今此诗乃云为董卓所驱虏入胡 尤知其非真也 盖拟作者疏略 而范晔荒浅 遂载之本传 可以一笑也 节选自苏轼 题蔡琰传 1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3处 3分 2 作为地名 文中 东京 即今天的 限填城市名 1分 3 依据材料 其中的 列女传 出自 3分 A 史记 B 汉书 C 后汉书 D 宋史 4 苏轼从哪几方面判断蔡琰二诗为拟作 请简要概括 不超过20个字 3分 答案 1 又琰之流离 必在父死之后 董卓既诛 伯喈乃遇祸 2 洛阳 3 C 4 时代诗风 家庭影响 创作时间 解析 1 注意结合全段 厘清人物关系 进而理解句子大意 最后着手进行准确断句 琰 即蔡琰 伯喈 是蔡琰之

10、父蔡邕的字 2 语段中的 东京 并非苏轼所处的北宋时的东京汴京 而是指蔡邕 蔡琰所处的东汉末年的 东京 当时又名东都 是相对于 西京 长安而言的 3 可根据语段中的 蔡琰 东京 建安 伯喈 董卓 范晔 等信息综合判定为 后汉书 后汉书 的作者为范晔 4 苏轼的依据分三个方面 颇类世所传木兰诗 是说拟作的诗风和北朝民歌 木兰诗 很相似 东京无此格 是说东汉末年的东京洛阳没有这种诗风 建安七子 犹涵养圭角 不尽发见 是说和蔡琰同时代的建安七子尚且不露锋芒 诗风含蓄 况伯喈女乎 是说以蔡邕的家风和影响来判断 蔡琰的诗风应比建安七子更加含蓄 琰之流离 必在父死之后 而 董卓既诛 伯喈乃遇祸 可见蔡琰流

11、离之时应在董卓被诛之后 而拟作中有 为董卓所驱虏入胡 可见蔡琰的生活经历时间与拟作中的时间有矛盾点 苏轼正是据此三点判定 后汉书 中的蔡琰二诗为拟作 参考译文 今日读 列女传 中蔡琰的两首诗 诗中的言辞明白晓畅 直抒胸臆 很像世上所流传的 木兰 诗 后汉时的东京 洛阳 没有这种诗风 建安七子的诗 尚且隐藏锋芒 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 何况是蔡伯喈 蔡邕 的女儿呢 又加上蔡琰流离北方 一定是在父亲蔡邕去世之后 而董卓被诛之后 蔡伯喈才遇祸 被害 现在这两首诗中竟然说为董卓所驱而被掳掠到胡地 就更清楚它们不是真的了 大概是拟作的作者的疏忽 而 后汉书 的作者范晔荒疏浅陋 于是将这两首诗记载在蔡琰的本

12、传中 可以让人一笑啊 5 2013江苏 19 21 阅读材料 完成 1 3 题 10分 1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 通轻重之权 徼山海之业 以朝诸侯 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 尽地力 为强君 自是之后 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以至于秦 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 史记 平准书 2 写出 史记 五种体例中除 本纪 书 列传 以外的其他两种 2分 3 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 魏强国的经济措施 不超过15个字 2分 答案 1 天下争于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义 先富有

13、而后推让 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 而贫者或不厌糟糠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 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2 表世家 3 通轻重之权 徼山海之业 尽地力 解析 1 这道断句题的解题关键在语言的对举 如果能注意到古汉语的这一特点 再适当借助 故 而 等字词的提示 便不难解答 2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考生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 提炼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既要用原文词句回答 又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参考译文 这时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策略 掌握着物价变化的法则 不让商人操纵市场 注重发展山区和湖海的事业 从而国力强大 各国诸侯都对齐国臣服 就是靠着这个使一个不起眼的齐国成就了霸业 后来魏国重

14、用李克 充分发挥土地的效力 结果使魏文侯成了战国初期的一代英主 从此以后 各国经常发生战争 都在搞阴谋诡计而不再讲仁义 都在争相搜刮民财而不能再讲究谦让 当时百姓中那些富的财产可以达到以亿计 而穷的竟连糟糠都吃不饱 那些诸侯们吞并弱小的 让他们向自己称臣 而许多弱小国家则干脆被人家消灭了 一直发展到秦朝 终于以武力统一了天下 1 2017苏州一模 20 2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0分 六经之文不相师也 而后世不敢轩轾 后之为文者 吾惑矣 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 夫文以载道也 苟文足以明道 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 何也 与六经不相叛也 否则 发明申韩之学术 饰以六经之文法 有道君子以

15、之覆瓿矣 节选自吕坤 呻吟语 1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 4分 拟韩临柳效马学班代相祖述窃其糟粕谬矣 2 申韩 是申不害和的合称 后世以此代称我国古代家及其学说 2分 3 这段材料中 吕坤对文章写作持什么观点 4分 三年模拟 A组2015 2017年高考模拟 基础题组 答案 1 拟韩临柳 效马学班 代相祖述 窃其糟粕 谬矣 2 韩非法 3 不要在文法上去模仿 文章应能明道 解析 1 拟韩临柳 和 效马学班 成分完整 可断开一处 根据文意 代相祖述 窃其糟粕 后也应断开 2 申韩 是战国时法家申不害和韩非的并称 后世以 申韩 代表法家 亦称 申韩之学 3 这段材料讲了两层意

16、思 一从 后之为文者 吾惑矣 拟韩临柳 效马学班 代相祖述 窃其糟粕 谬矣 可知 作者反对在文法上去模仿别人的文章 二从 夫文以载道也 苟文足以明道 谓吾之文为六经可也 得出 文以载道 文以明道 的观点 参考译文 六经 不相互师法 但后世不敢评论哪个高哪个低 对后世那些写文章的人 我就有些迷惑了 他们模拟韩愈 模仿柳宗元 效法司马迁 学习班固 一代代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 窃取了前人的糟粕 错了 文章是用来载道的 如果文章足够用来阐明儒家之道 那么认为我的文章是六经 之一 也行 为什么呢 因为它没有违背六经 否则 阐发申韩法家学说 而以 六经 的文法来修饰 有道义的君子会以此盖酱缸了 2 2017无锡一模 20 22 阅读材料 完成 1 3 题 10分 尝试论之曰 诗序 云 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 二曰赋 三曰比 四曰兴 五曰雅 六曰颂 至于今之作者 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 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于前 贾马继之于末 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 咏一物 风云草木之兴 鱼虫禽兽之流 推而广之 不可胜载矣 节选自萧统 序 1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