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论文教学的新特点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386450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论文教学的新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物理论文教学的新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物理论文教学的新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物理论文教学的新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物理论文教学的新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论文教学的新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论文教学的新特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新特点甘肃会宁四中 柴守刚 730700新世纪之初,我国启动的中学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划时代的深刻变革。本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教育改革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物理教学的目标、性质和模式。确立了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终生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设计了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的学习。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

2、技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交流互动。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观念更新。从单一的评价模式转化为多向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评价,鼓励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可见,新课程理念赋予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新特点。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新课标中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部分组成,并形成了一定的层次。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知识可以从书本中来,从课外资料中来,从生活实践中来。而技

3、能只有通过实践和反复联系才能获得。通过反复联系可以使局部动作联合为一个完整的动作技能。知识只有通过技能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途径和方法,需要学生的亲身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以形成一定的能力。第三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认为,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它还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它还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观。这一目标一般无法书面检测。但它不是“虚”的,完全可以通过课堂

4、中学生“写”在脸上的表情、鲜活的态度和口头的表达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简谐运动”一节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振动:(2)、知道简谐运动是一种理想化运动,了解简谐运动的若干实例;(3)、知道判断简谐运动的方法及研究简谐运动的意义;(4)、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规律,掌握在一次全振动过程中回复力、速度、加速度随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变化的规律;(5)、掌握简谐运动回复力的特征。(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机械振动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的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分析、推理能力;(2)、掌握建立

5、物理模型的科学方法。通过弹簧振子所做的简谐运动的分析,得到有关简谐运动的一般规律性的结论,使学生知道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3)、学会分析简谐运动的实例,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物体做简谐运动时回复力和惯性之间关系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回复力和惯性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正是这一对立面使物体做简谐运动;(2)、通过对简谐运动的分析,使学生知道各物理量之间的普遍联系。知道各物理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出物理模型弹簧振子;(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二、

6、教学过程的开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组织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并不表示教师“在干什么”。因此,教学过程的开放,应在教师的策划、引导、组织下有序地进行。教学过程的开放首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

7、,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声音的传播(教学过程)。教师:用钟罩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物质。(学生思考片刻开始动手试验,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观察).甲生:先给抽气机通电,过一会儿,接通电铃电源,静听有没有声音。乙生:先接通电铃电源,再给抽气机通电,细听声音的变化。丙生:先接通电铃电源,再给抽气机通电,然后拔出抽气管,细听声音的变化。教师:通过实验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师并没有停止讨论)又问: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那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生:空气。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空气多时声音大,空气少时声音小,没有空气时听不到声音。(教师顺势引导)由于某种原因,这台抽气机无法把钟罩内

8、的空气抽成真空,你们的结论还成立吗?(学生感到意味,开始思考和讨论)。教师又一次引导:大家想想,抽气时铃声越来越小,如果我们的设备很好,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生:越来越抽成真空,越来越听不到铃声,最后得到真空,听不到声音。教师:说明了什么?生: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其次,教学过程的开放应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自主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情况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多种机会。例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教学过程)。师:我们知道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大家猜想一下,磁性的强弱与哪

9、些因素有关?生: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师:请大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们的猜想?(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并实验,教师在教室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以鼓励)。实验现场:有的测量电磁铁吸引铁钉的多少;有的测量电磁铁吸引铁屑的多少;有的测量电磁铁对磁铁吸引力的大小;有的用变阻箱测定电流的大小;有的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还有的临时制作线圈,边实验,边绕线,改变线圈匝数。第三、教学过程的开放还体现在作业和评价的设计。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目涉及的知识主要是教材,同时还要向课外延伸,联系生活,联系现实。即使是识记类的知识,也要尽可能通过活题来检测。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或作业,可

10、以由教师评价,也可以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但教师是“首席”评价。即使是学生自评或学生互评,教师也要了解评价的情况,以防止评价“走过场”失去评价的意义。可见,教学过程的开放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时空,使学生既经历了科学探索的过程,又经历了分析和推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方法,而且在方法的运用中加深了对过程的体验。三、教学反馈与调节教学反馈与调节是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又一突出特点。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积极;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在哪里;学生在学习中还有哪些困难。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争取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一)、要

11、善于通过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1)、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过程,因此反馈信息往往通过学生的表情反映出来,教师要善于及时观察和分析。如学生对重复的内容往往表现出厌烦的心理状态,这就提醒教师要立即转入新的问题。学生对不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表情上表现出目瞪口呆,期待教师讲述的心情。教师应耐心认真的加以讲解。(2)、课余课间的反馈信息。学生往往在课余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论。因此教师在下课后要倾听学生的评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提出的合理性的建议和意见,作为调节后继教学的依据。(3)、教师自我体会。“教然后知困”通过教学教师定有所

12、感想。最得意的是什么;最遗憾的是什么;什么地方还需调整等等。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馈,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从容应对各种挑战。(二)、教师对获得的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1)、教师及时地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调节、纠正和加强自己的活动。(2)、教师应及时准确的提醒、指正、帮助学生激发动力,改进学习方法。(3)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然后知惑”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是所学知识的增值过程,是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整体化的过程。总之,新课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新课程的编写比较灵活,给教与学都留有发展的空间。新教材的实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中应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附:E-mail: tel:138930331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