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规划)租税同源互替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362304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44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税务规划)租税同源互替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税务规划)租税同源互替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税务规划)租税同源互替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税务规划)租税同源互替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税务规划)租税同源互替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税务规划)租税同源互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税务规划)租税同源互替(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则经济研究所427次学术报告会:论租税同源、分离与互替主持人:张曙光主讲人:盛洪评论人:安秀梅、贾西津、谢波峰、赵农、杨俊锋张曙光: 今天是天则所第427次双周论坛。我们原来请的一个德国教授何梦比昨天晚上病了,所以请盛洪教授来做讲演,他的题目是论租税同源、分离与互替。这是很重要的问题,租金、税收、利润几个东西,我们过去在这方面有一些研究,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讨论。盛洪在这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先请他就这个问题讲演,然后我们请了几位评议人大家一起来讨论。盛洪:这是我最近完成的一篇文章。2008年有很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分析中国奇迹的原因的文章,张五常教授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叫中国的经济

2、制度,在芝加哥的有关中国改革的论坛上首次发表,其中提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去年11月,张五常教授又在深圳开了一个有关这篇文章的专门讨论会,应张五常教授的邀请,我就写了一篇东西,问题也就由此引出。在这篇文章里,他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县政府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土地价格的竞争上,这种竞争使得县政府之间竞相降价,以致把土地价格降到零甚至是负价格,原因是地方政府可以从税收上得到补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我初次听的时候就觉得非常有想象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张五常教授把租和税看成是一种互替的经济量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要从租税这两个经济量的起源开始探索。它们之所以能够互替,是因为它们之间有

3、紧密的关系。租和税有各自的起源时间,但是一般而言,税比租更古老,在没有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税。在中国古代,我们都知道,最重要的形式就是井田制。井田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经济模式,它的标准形式就像这张图:一块田分成九份,中间的这块是公田,公田的收入要上交给国君。现在还有有关公田收入的性质的讨论,但并没有得出非常一致的结论。我现在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公田的收入是税不是租。我们先看看租和税的概念,虽然它们很相近,但它们定义是不一样的。税是对公共物品供给成本的抵偿,这是它的最重要的性质。由于无法通过市场实现,因为公共物品是不排他的,不具有竞争性,所以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市场是失灵的,所以税要通过强制性征收。税的第

4、一个特点是对公共物品的成本抵偿,第二个特点是强制性征收。租是因自然资源稀缺而产生的经济量,一般有两种维度。一种是用于同一用途,我们都生产粮食,不同的资源或者不同的地因为地理位置和肥力的不同情况有产出的差额,这个差可以称为租;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资源用于不同的用途,同样的一块地既可以种田,也可以成为树林,还可以进行城市建设,所获得的产出是不一样的,同一资源不同用途之间的差额也是租。一个方面可能是资源的稀缺,一个方面是用途的稀缺,都和稀缺性相关。下面我们来想象一下农业是怎么诞生的。在上古时期,土地是非常广袤的,人口相对来说比较少。当时最重要的不是因为土地稀缺而产生人和人之间的纠纷,然后再产生产权来解

5、决。这种思路实际上是我们知道的一种经典,叫做“公地悲剧”。“公地悲剧”讲的是有一块地,这块地是稀缺的,因为它现在没有私人产权,所以大家都在这块地上放羊,每个人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要尽可能地放更多的羊。但是这块地是有限的,这块地就会不堪重负,过度放牧使这块地土地退化,最后被毁掉了,原因是土地稀缺。反过来说,如果这块牧地非常大,放的人非常少,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公地悲剧”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因为土地稀缺,所以要建立私人产权,这就给我们一个误导,好像产权的起因一定要土地稀缺。但实际上公地悲剧的背景是牧业,如果考虑农业就不一样了。因为牧业的最大特点是草是自然长出来的,但农业一般情况下地上不会自然地

6、遍地长出庄稼,一般都要通过播种、施肥等田间劳动之后才能获得庄稼。大家知道人类早期是狩猎和采摘的生产方式,当时没有抢别人的概念,凡是地上有的我就去采摘。现在的问题是,你花了力气了,如果我不去保护成熟的庄稼,你的庄稼被别人采摘的话,你的劳动果实就被别人拿走了。所以这个时候重要的是对你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道格拉斯诺斯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创造出排他的共有产权。一个部落要把别人排除走,尤其是我种庄稼以后必须要保护它,不让别人随便采摘,尤其在收获时期,甚至还有别的部落有组织的抢收,所以必须有一种保护产权的公共服务,这种服务就是公共服务。第一,这种服务具有公共性;第二,它包含暴力资源,含有暴力资源的公共服

7、务的组织形式就是政府。可想而知,农业的诞生其实要靠保护产权的政府的出现来提供公共服务。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产权和后来的土地产权的概念不一样,它是劳动成果的产权。在没有产权保护的时候,供给曲线在这(左上),成本较高,生产率较低。种了地如果没有人保护,就可能有人去偷去抢,你的劳动果实可能不能由你100%的获得。如果你种了地,但不能100%获得成果的话,就不会努力种地了,又会影响到生产效率,所以这条线是没有产权保护的供给曲线。这条线(右下)是有产权保护的供给曲线,我种地了,果实100%由我自己收获。比如原来有五分之一的粮食被别人拿走了,那现在这五分之一的损失就没有了。我确信我的劳动成果是我来收获,我会

8、更努力,效率会提高,所以供给曲线推到这来了。这中间有差额,如果有这么一个组织和你说,我收你15%的费用就给你提供保护,你的理性反应是接受的,因为你比以前少损失5%。这样一个组织最多可以收你20%,因为不会比你没有产权保护更差。所以这个地方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组织,我们称这个组织为政府。有产权保护和没有产权保护的供给曲线之差就形成了一个收入,这个收入就是税,或者表现为井田制就是公田收入。也就是说,公田收入具有税的概念。从后世来讲,井田制有很多问题,但是想象一下人类社会从狩猎和采摘社会转变为农业社会的时候,井田的出现是多么伟大。首先,井田是劳动成果或成熟庄稼受保护的田地。地是一个自然属性的概念,而井田

9、具有制度属性,它是劳动成果的产权受到保护的田地。如果没有公田,井田就不能存在。因为没有公田,政府就没有这块收入,没有这块收入就不会提供这块公共服务。反过来讲,提供公共服务,实际上它的收入就会增加这一块,就会使人们有信心继续进行这样的生产。所以,没有公田,就没有井田;没有井田,就没有农业。农业实际上就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成果确切地有一个预期,知道这个成果会归自己所有的产业。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制度保护的话,农业就不能成为一个产业,它可以成为随便一个休闲的或业余干的事情。可以想象,在土地还很丰裕的时候,当时人口非常少,会有一些井田零零落落地在其中,它是产权受到保护的一些田地。我们要知道一点,井田制下的

10、土地性质和我们理解的土地产权不太一样。在最初,并不是因为土地在概念上归谁就受到保护;而是因为谁有能力保护,土地就归属于谁。在这个时候,稀缺的不是土地,而是保护土地上的劳动成果的能力的资源的稀缺性。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表现为井田的土地属于运营政府的政治集团,说白了就是暴力集团,它们有暴力资源能够保护这块田地。 随着土地稀缺程度的增加,也就是人口密度在增加,土地稀缺可能在增加,地租产生了。这张图和刚才那张图有一个区别,就是这条垂直的线(Q3)是土地供给,最高的供给量在这。可以看到,对土地产品的需求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已经远远超过了土地供给量。如果没有土地限制的话,人类社会的有关土地产品供求决定的均衡点

11、已经超过了现有的土地量,这个时候就产生了稀缺。假定我们还是井田制,在公田收入和私田收入里就有区别了。原来的公田收入是税,这里面已经不全是税了,有一部分是由于土地稀缺形成的,实际上是地租。私田收入里也有一块地租,原来私田收入里全是劳动收入。在原来的井田制下只有两种收入,一种是税,一种是劳动收入,没有租,现在也有租了。地租最初含在公田收入和私田收入里面,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发生的事情,当时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的过程。第二部分讲讲租税分离。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出现,私田上的农民(原可视为农奴)逐渐获得了自由,以致井田制本身瓦解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了,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了,地租才会被独立地评价出来。描述这样的

12、过程有很多文献,其中包括道格拉斯诺思教授的文章“西欧庄园制的兴衰”。他在里面说,农产品市场可以评价出不同农产品的价格来,种私田的农民可以通过出售私田中的农产品积累起自己的财富,然后他们用这些财富将自己从耕种公田的劳动义务中购买出来,这其实就将劳役税赋变成了货币税赋。就是我交税,但是我不一定在公田上劳动。为什么井田制会瓦解,土地制度转变为私有土地加田赋的制度呢?根据诺思的理论,这是因为后一种制度更有效率。第一点是因为,在井田制下,农民被固定在即定的土地上,无法自由流动,土地也无法流动,这就妨碍了土地与农民之间进行再配置,从而寻求更优的资源配置效率。另外一点是公田中出生产出来的“劳役赋税”是具体的

13、农产品组合,就是他要规定你今年生产多少麦子、蔬菜、水果,这种组合并不能完全满足农奴主或君主的消费组合。反过来讲,一旦从井田制走向私有田地加田赋的这种制度会更好。但是这个解释还有巨大问题,就是它无法解释土地私有产权产生地租的根本原因。我觉得经济学家稍微仔细想想,基本就能知道,只有当土地变得稀缺,至少是上等好地变得稀缺,才会出现地租,获得一块有资产性质的土地的排他私有产权才有意义。在此之前,土地很丰裕的时候是没有地租的,因为你根本不需要到别人那租地,有大量荒地等着你开采。只有土地稀缺了,你想耕地却没有别的地了,这时候你只能到别人手里去租地,这是土地私有产权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这张图也是这样一个

14、意思。表现为所有的劳动力都自由流动,土地都能自由交易,就形成了这样一个结果。底下是劳动收入,上面是租,保护产权的供给曲线和农业生产的供给曲线之差仍然是税收。这样的过程其实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在发生,当时出现的一些事情,比如郑国的初税亩,就是这样一种转变。在西欧、英国也有大量的历史记载,也是这样一种转变过程。第三,我再讲讲由租和税导致的一些思考。我们刚才讲了公田,公田引出了税的概念,但是这个税是很狭义的概念,就只是在保护劳动成果的产权的政府服务。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人类活动会增加,不仅是农业活动,还有商业活动、工业活动、金融活动等一系列活动,所以这个税就变成了一般的税的概念,但是它的起源还

15、是井田制的这样一种起源。这样,我们就能够从中导出征税权的概念,凡是提供这样一种公共服务,从最初保护农业劳动成果,到后来对各种各样的产权都提供保护,当然还包括其他服务,比如维护市场公共秩序、提供司法服务等。征税权是提供这样服务的政治集团所获得的。严格来讲,这种征税权的单位可以直观地看成,比如我们现在有增值税、流转税、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关税,其实这个征税权可以更一般的理解成对空间的征税,征税权反映了对一片土地的权力。这种权力总体来讲还是提供公共服务对应的一种权力,我们又可以称之为主权。这样一个政治集团可以扩展到非常大,这个集团可以是君主制的,也可是民主制的,总而言之是个政治集团,可以对大片的

16、土地使用这样的权力。这大片的土地称之为领土,这样的一种权力叫做主权。另外一种路径是私田。私田最开始是劳动收入,后来逐渐出现了地租收入,就是由于土地稀缺带来的经济量。又出现了收租权,收租权实际上是我们称之为土地产权的最重要的特征。你的土地产权不是依据别的获得的,是依据你对稀缺性拥有的排他的权利。是因为人和地的关系的变化,人口密度增高,形成的稀缺性。这个时候可以使用公地悲剧的说法,假如存在稀缺性,又没有私人产权的话,实际上就会导致公地悲剧的结果。所以收租权对应的是我们今天的土地产权的概念,和井田制刚刚产生的那种权利是完全不一样的,那应该说是一种征税权的概念。我们再具体辨析一下土地产权和主权的区别。土地产权相对来讲比较分散,由私人或其他经济主体拥有的,之间可以交易,而且通过分散交易可以形成均衡的市场价格,这种市场定价理论上是一个比较好的信号,人们根据市场定价形成的市场地租来做出配置土地的决定。主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