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核算.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362225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3.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收支核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国际收支核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际收支核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收支核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收支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全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它的结果不仅对于一国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世界其它国家了解一国涉外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途径。各国对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要求随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而不断提高。一、国际收支统计的重要性1、国际收支统计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首先,国际收支状况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个重要部分,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可以弥补国内投资和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间的缺口;其次,国际收支与国内本币的供应有密切的联系,国际收支中无论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的交易都需要人民币资金的配套。外汇储备的增减更直接影响人民币外汇占款的规模,进而影响信贷资金

2、的投放。因此,国际收支状况可影响国内信贷平衡,对金融调控至关重要。2、良好的国际收支统计信息是制定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基础国际收支状况对一国的汇率、利率、财政、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外汇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国际收支统计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掌握国内外经济联系情况及其相互影响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3、国际收支统计工作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形象目前,我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它国际机构提供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和资料是国际社会观察和评估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际信用评定机构和商业银行对我国进行风险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我们的国际收支统计工作如何,能否提供完整

3、的国际收支信息已是我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资的一个前提条件。二、中国国际收支统计的发展与现状(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已开始使用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概念和标准分类,其间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以前,中国仅有外汇收支统计,其中主要项目是进出口贸易以及非贸易。由于当时实行的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方针,外汇收支和外汇储备的规模都很小。第二阶段:1980年1984年,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的初步建立。在这一期间,有两个原因促使国家宏观决策当局开始重视国际收支问题:(1)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地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

4、界银行有关条款规定,其成员国有义务向基金报送数据;同时,提供资料是从国际金融组织取得优惠贷款的必要前提。(2)1979年以后,大量引进技术设备造成外汇收支逆差,给宏观经济平衡带来了困难。1980年,由当时的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提出应着手制定国际收支编制计划,以国家统计局为主草拟了我国国际收支制度,并会同有关部门对该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1980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和中国银行总行试编制了国际收支平衡表。1981年,由上述四家在“国家外汇收支报表”的基础上,制定了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第三阶段:19841995: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不断改进1984年11月,由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原有的国际收支统计制

5、度进行了修改。所采用的标准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四版。1985年9月,正式对外公布了中国国际收支概览表,并自1988年开始,每年公布上一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令于1995年8月正式颁布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这个办法是根据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制订的。经过近两年的起草、论证和修改,于1995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施行。1997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进行编制公布。1998年开始按照季度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供内部参考和与基金组织磋商使用。(二)中国国际收支统计的数据收集框架1996年开始,我国依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数据收集体系。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收集框架包括:1、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逐笔间接申报。当居民通过境内金融机构进行收付汇时,需向国际收支统计部门申报每一笔与非居民发生交易的内容。国际收支统计部门将申报信息进行汇总用于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2、金融机构汇兑统计。除代客进行逐笔间接申报外,金融机构还单独汇总统计通过其进行的金额较小、频繁发生的现金、旅行支票及信用卡的兑换数据,作为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补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