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310098 上传时间:2020-04-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新两国贸易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一、中新商品贸易研究综述近年来,中新经贸关系迅速发展,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中新贸易在广度和深度上发展空间的研究。天津大学汪波教授从定性角度开展了新加坡加强对中国经济的动因分析,他认为根源在于中新两国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以及美目欧的经济衰退。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及其研究生韩剑通过对中新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结构的实证分析,指出中新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保持着产业内垂直贸易的特征;影响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社科院亚太研究所研究员王玉主通过对中新贸易结构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分析,指出进出口贸易向少数产品集中是中新贸易

2、最显著的特点。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教授总结了近年来新加坡对华投资在规模、结构及地区分布的积极变化,分析了新加坡对华投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和存在的隐忧。文章指出,由于近期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和两国国内的有利因素,新加坡对华投资的前景令人乐观。二、中新商品贸易实证分析1、两国贸易概况中新经贸合作长足发展,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合作的机制逐步健全,合作的层次不断提高,合作的内容与各自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日趋紧密。中国成为新加坡第四大贸易伙伴,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第八大外资来源地,位居东盟各国之首。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新双边贸易额达到2668亿美元,比1990年的2532亿

3、美元增长954倍,年均增长1832,比中国同期全部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速度高044个百分点。其中,中国从新加坡进口总额达到13997亿美元,比1990年的857亿美元增长1532倍,年均增长2208;中国向新加坡出口总额达1269亿美元,比1990年的1974亿美元增长543倍,年均增长1421。随着两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世界贸易市场的变化,研究期内的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随之变化,已从原来以农副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为主逐渐转向以工业品和深加工品为主。到了2003年,中新商品贸易的结构如下:根据表1所示,可以看到:(1)中新贸易总的集中在第7类、第5类、第3类和第8类商品上。四类商品的贸易比重占到

4、全部贸易额的9129。尤其是第7类商品,其比重占到5579,是中新贸易的主要商品。(2)从出口构成看,主要是第7类和第8类。在这两类商品中,中国向新加坡出口主要商品有: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电信及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装置设备、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其比重分别为:1914、1787、1187、106。(3)从进口构成看,主要是第7类、第5类和第3类,三类占的比重达8862。具体进口的商品主要有: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石油和石油产品及其有关原料、初级形状的塑料等,其比重分别为:2727、1485、1440、1088。2、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

5、研究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指同产业中双方国家互有不同质的贸易往来,在统计数据上显示同一类同时存在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额,表明在该产业有着互补性的贸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类显示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越有说服力。其计算方法如下:产业内贸易指数=(1-|Xi-Mi|/(Xi+Mi)100其中,Xi为中国商品i对某国的出口(FOB),Mi为中国商品i从某国的进口量。以2002年为例,中新两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75的商品分别占到中国对新加坡总出口额比重的5093、总进口额比重的6017。中新两国贸易呈现明显的产业内贸易格局。此外,中新两国进出口商品中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明显高于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且贸易

6、额较大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燃油、氯乙烯聚合物制品、钻机、机床、计算机、轴承、电容器、电阻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自行车及其零部件等九大类商品中。这9个产业中有8个为工业制成品产业。其中,计算机、计算机外围设备及其零部件商品向新加坡出口商品总额的168,从新加坡进口总额的1636。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9992;电容器、电阻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占了中新进出口商品总额的1598和2283,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了7965。其他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商品也主要以电子通讯产品和机电产品为主。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在要素禀赋、产业特征和居民消费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两国在需求结构上的巨大差距似乎难以形成

7、产业内贸易。例如2000年中国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而新加坡却高达25000美元,新加坡居民消费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出发达国家,而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还仅是发展中国家水平,但在徐康宁,韩剑的关于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的结果却显示中新贸易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他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是贸易和大量利用外资有紧密联系,尤其是以“三来一补”为特征的加工贸易改变了中国的贸易结构,使得中国的制成品出口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其中工业制成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体,其占出口商品比重已由1980年的401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形成中新产业内贸易格局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新加坡本身对中国的直接投资。由于新加坡政府积极推动企业公司来华投资,新加坡很多外商投资企业把在中国经过加工的制成品返销到本国进而转销到世界其他国家。近年来中新两国成立了副总理级的双边合作联委会。确立了高科技、中国企业“走出去”、新方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人才交流与培训等重点合作领域。目前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八大外资来源地。2005年中新贸易额达到3315亿美元,新加坡累计对华实际投资达到2774亿美元。由于新加坡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零部件加工业。这种低端的投资产业结构也决定了中新产业内的贸易是以垂直型贸易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