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教案设计培训讲学

上传人:yulij****0329 文档编号:127288206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教案设计培训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7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教案设计培训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7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教案设计培训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7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教案设计培训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7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教案设计培训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教案设计培训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人教版语文八上《唐诗五首》教案设计培训讲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2唐诗五首教案设计侣俸中学 陶鸿中导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背诵并默写五首唐诗。 2. 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过程与方法:1. 加强朗读训练,感受其声韵美;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 分析五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导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导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方法:诵读导学法、联想法、讨论法、点拨法。第一课时 (总第12课时)导学要点:1、学习野望王绩2、学习黄鹤楼崔颢一、学习野望王

2、绩(一)初读1、范读(朗读录音)2、读准字音。东皋(go) 徙倚(x y)驱犊(d)采薇(wi) 3、理解词义(读注释)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采薇采食野菜。后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4、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 (二)整体感知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三)赏析 1、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弃官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3、”的意思,表现了彷徨寂寞的心情。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3、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四)问题探究练习一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

4、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望无际的树林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牧人欢快地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诗人举目四望,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人,只好咏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诗人此时弃官归田,躬耕东皋,本诗流露出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及避世退隐的心态。二、学习黄鹤楼崔颢(一)初读1、范读(朗读录音)2、读准字音。黄鹤(h) 萋(q)萋 鹦鹉(yng w)3、理解词义(读注释)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

5、萋草木茂盛的样子。4、作者:崔颢,唐代诗人。 (二)诗意过去的仙人已经乘着白云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三)简析 1、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2、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

6、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四)问题探究练习二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用“黄鹤”这一物象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首联借助仙人乘鹤的传说引出黄鹤楼。颔联由神话传说回到了现实,诗人登上古楼,纵目远眺,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颈联诗意一转,自然写眼前所见、所感,即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导学反思:第二课时 (总第13课时)导学要点:1、学习使至塞上王维2、学习渡荆门送别李白一、学习使至塞上王维(一)初读1、范读(朗读录音)2、读准字音。征蓬(png) 萧(xio)关

7、候骑(huj) 3、理解词义(读注释)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孤烟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二)背景链接,整体感知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使至塞上诗歌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观的塞外景色。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抑郁之情。(三)简析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使者进入边塞,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蓬” “雁”自比表现行程的艰苦遥远,暗写内心郁愤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名句) 描绘沙漠中的典

8、型景物“孤烟” “落日”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诗人到达边塞所见情景(四)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四景三美)(五字传情)(五)问题探究练习三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句诗好在哪里?“孤烟”用一个“直”字形容,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直字,一个“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出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作者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

9、景象的描绘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坷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

10、丽。二、学习渡荆门送别李白(一)初读1、范读(朗读录音)2、理解词义(读注释)从往。(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怜喜爱。3、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 (二)写作背景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三)析读1、首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

11、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

12、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深沉思乡之情)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四)问题探究练习四

13、 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颔联移步换景。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充分表达了

14、作者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写完山势与流水,从时空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多变的美丽景象,写出了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五)比较鉴赏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明确: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有名句彪炳千秋,让世人时时吟诵。两诗景物描写皆融注诗情。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流露了诗人孤寂的心绪,渡荆门送别写出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写景灵动,情韵悠长,意境高远,风格雄健。流露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以及初次远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导学反思:第三课时 (总第14课时)导学要点:1、学习钱塘湖春行白居易2、背诵默写这五首唐诗。一、学习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一)“西湖十景”图片导入 (二)初读1、范读(朗读录音)2、读准字音。贾(ji)亭 白沙堤(d) 3、理解词义(读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