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康社会.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28412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康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小康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小康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小康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小康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康社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它的内涵,科学制定这一战略的实施对策,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据考证,“小康”一词,语出诗经大雅,是一个典型的式概念。从狭义理解,它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从广义理解,除生活之外,它还涉及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礼运一书,最早描述了作为一种社会模式的“小康”状态,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2、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为小康。”在这里,“小康”是与“大同”相对的一种社会状态或理想。大同,是财产公有、政治民主、社会文明、保障健全、秩序稳定的理想社会状态;而小康,则要低一个层次,是财产私有、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1979年,邓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借用“小康”这一概念,描绘了中国式的化进程。此后,同志又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已经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但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

3、很不平衡的小康。 毕业论文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也就是说刚刚“达标”。据测算,虽然截至2001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已超过11590亿美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下同),但人均GDP只有912美元,尚不足1000美元;而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更低,仅为436美元。所谓不全面,是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以、文化、卫生为核心的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比如,我国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用于吃喝的比重仍然偏高(据统计,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刚刚越过小康标准的底线向富裕型迈进;

4、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7.7,基本上属于刚刚“入围”小康标准),而用于发展消费乃至享受消费的比重仍然偏低。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以地区差距为例,2001年排名第一的广东省的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而排名最后一位的地区只有139亿元;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国家统计局日前指出,若考虑农民收入中的实物部分以及城市居民收入中的隐性部分,则城乡收入差距不是31,而是51乃至61。另据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

5、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言下之意,即使是目前这种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没有达到;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还有3000万农村人口的温饱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等等。 毕业论文综上所述,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

6、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即达到36万亿人民币(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4万亿美元);而人均GDP将在人口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的前提下超过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2001年2020年的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7.18左右。这在我国目前经济总量已超过9万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 无疑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如果我国的GDP能够保持这样一个增长速度,那么我们将创造一个在人口大国连续高速增长近50年(从1978年算起)的历史性世界奇迹!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

7、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这个“更全面”,体现在物质文明方面,就是使经济更加发展、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体现在政治文明方面就是使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体现在精神文明方面,就是使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从定量指标来看,到2020年,要力争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5左右,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45左右;从人类发展指数(即人类生活质量指数)来看,要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总入学率和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绿地面积、空气质量状况等反映人类生活质量的卫生指数、教育指数和环境指数大幅度提高

8、,使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8(2000年, 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26,在174个国家中列第96位,如果到2020年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8,则可进入前60位的行列),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毕业论文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体而言,一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力争2020年城镇化率由2001年的37.7上升到5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33.6提高到50左右, 使高新技术为核

9、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出在总产出中占据主导地位;三是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和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减少贫困人口,到2020年使我国的人类贫困指数由14.9下降到10以下。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

10、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毕业论文(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就更是如此。如上所述,虽然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但就人均水平而言,我们还只是从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否则,在国际间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我们强国富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所谓“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正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