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范文.doc

上传人:学习****样 文档编号:12728192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范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范文小学生读后感该怎么写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篇一: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小学生写读后感,可简单归纳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总写读后的总体感受。首先要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地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概括性地说出有什么感想。当然前提是要读好原文,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原文内容。第二部分、抓住文章中的重点以及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进行写。小学生写读后感一般以一个细节或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一点(能力强的可以是几点)为主题入手写,不要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很容易写散了。写作过程可以简述文章或摘一两处词句,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不能单纯摘抄课文,也不能脱离课文泛泛地谈自己的感受。写出的文章要

2、感动读者先把自己感动了,才是好文章!第三部分:写结合自己实际的真实感受。写自己的真实感受是读后感的重点内容。尽量结合实际用亲身经历谈自已的所思所想, 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想像也是来源于生活的)抒发情感。避免没有情感的读后感,少写苍白无力的文章,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第四部分:再总写自己的感受,并把感受落实到生活中。写读后感的一个目的是要让学生逐渐把内心感受到的转化为实际行动(较高要求)。可以引导学生把书中感动的人或事同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比较,找出差别,逐渐修正。篇二: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对小学生来说,“读后感”是非常好写,因为有大段的原文可提供参考,绝对不会有写不出东西的可能。与此同时,读后

3、感又是最难写的,因为一个不小心,就只能得个辛苦分。那么读后感到底该怎么写呢?为此,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提供了关于小学生读后感怎么写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部)作品后,根据自己的感想所写的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一般性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典型,论证严密;而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对小学生来说,“读后感”是非常好写,因为有大段的原文可提供参考,绝对不会有写不出东西的可能。对小学生来说,“读后感”又是最难写的,因为一不小心之下,你的文章就会变成了原文内容讲述,而只能得个安慰分。“读”,是指在文章开头交代读了何人何文,有何感发点;“感”

4、,是在“读”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谈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一般采用两种形式:一是边述读(交代所读内容)边发感;二是先述读后发感。原则上讲,先述读后发感的形式比较好把握,适合初学写读后感的同学选用。要写好读后感,除掌握以上基本的文体知识外,还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写作步骤:第一,要研读原文。只有研读好原文,才能对原文的内容主旨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从中有所感悟。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基础。第二,确立感发点。既是文章的理论基础或中心论点,又是写文章的“入手处”,千万马虎不得。选好了这一“入手处”,文章写起来就会象打开闸门的水,一泻而出,使文章一气呵成,前后贯通。不仅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否则,会在文章

5、一开头就给自己人为地设立障碍,使文章不能顺畅表达。一篇文,一本书,一部影视片,一出戏剧,内容有简有繁,线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观点有深有浅,写读后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怎样确立感发点呢?方法很简单。我们研读某篇作品后,必然会受到启发,有所感悟,而我们受启发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点(或几点),就可以确立为“感发点”。例如: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感发点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点、最有价值的言论行动。第三,述读与发感。述读,包括所读文章的出处、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简洁的话概括有关文章内容和总体感受,也可提出明确的感发点,也有开头交代一下所读作品写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篇读后感的由来,要发什么感。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发。发感,是在述读和感发点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与引申,联系实际进行发挥,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联想与引申的原则是,要围绕感发点,要与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联系。对联系的内容和实际还要进行必要的分析、议论或抒情,这样“感”才会深刻。这也是展开读后感主体部分最主要的方法。另外,在论证感发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两种论据紧密结合起来,一是所读原文的材料,二是从现实中联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应自然融和。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