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考点解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28152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2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考点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考点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考点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考点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考点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考点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考点解析(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年广东省历史高考考点解析第一模块 历史必修 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内容: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首先是周王对诸侯国: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周王以自己的名义将王畿以外的一些土地、人民等分封给同姓亲族、功臣、姻亲和一些先代的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让他们建立起诸侯国。其次是诸候国对周王: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政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经常派劳役为王室服务。目的:周王朝想通过建立子国的方式来扩大和巩固自己

2、的统治。2、宗法制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内容:通过血缘的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法的核心)。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宗法制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 和“国”密切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3、礼乐制度

3、: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三、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一)“始皇帝”与三公九卿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嬴政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二)废分封,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

4、级。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是郡的下级地方行政机构,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与行政相适应,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积极: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对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2、消极: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十几年后土崩瓦解。在一定程

5、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补充:1、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皇权的至高无上:首先,皇帝总揽国家一切大权,皇权至高无上。其次,确立了“家天下”的皇帝继承制。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皇帝制度的建立;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制定严酷的法律;为了防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由都城通往各地的驰道;开灵渠;大规模移民等。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原因(必然性):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政治根源:地主阶

6、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思想根源:法家思想;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四、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汉武帝的集权措施(中央、地方双管齐下)1、措施: 置中朝(内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外朝(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目的: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设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

7、央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但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 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2、影响: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皇帝大多幼小昏弱,外戚与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完善)1、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

8、地方权力两方面)1、收精兵:设置三衙统兵和枢密院调兵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并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部署兵力2、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等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3、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目的: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4、作用及影响: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造成了 “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四)元加强中央集权1、中

9、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评价: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种高度的中

10、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五、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明清专制皇权的加强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明朝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2、清初承袭明制,设内阁管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清朝设军机处:雍正帝设军机处。清朝设军机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

11、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权限: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积极作用: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结果: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明清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官吏惟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缺乏社会基础,妨碍社会进步等。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一、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

12、展的重要意义。(一)爱琴文明与古希腊的城邦制度1、爱琴文明: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它包括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又称“米诺斯文明”。迈锡尼文明最大的特点是:充满好战尚武气息。2、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促成了希腊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以工商、航海为主,向海外殖民扩张(民主的经济基础,富有开拓、冒险精神)。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二)雅典的民主政治公元前86世纪,斯巴达和雅典是最大的城邦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民主制的确立: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

13、陶片放逐法)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3、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就某项事务展开辩论。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两次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议事会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补充:1、贵族制与君主制的不同:是集体领导;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实行任期制和选举制2、雅典民主制的得失:得: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

14、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失: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它在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进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又残忍地限制、窒息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生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3、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最流行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划分依据:根据城邦公民享有权力的多少)。二、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一)罗马法的形成:1、十二铜表

15、法。是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制定的,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它明确维护私有财产权和贵族的既得利益,是罗马法的渊源。意义:十二铜表法的条款虽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篡仍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民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任意解释习惯法。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意义: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3、罗马法的影响: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稳定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第三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1、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以大宪章为依据,要求限制王权。2、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了议会,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宣扬君权神授,和议会发生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