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280598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宏观政策取向的调整从“促进增长”转向“充分就业”处于临界点的失业中国已进入商品过剩时期,最短缺的是什么呢?是工作岗位,是饭碗。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增长始终伴随着就业的压力。在此期间,我国共创造了1.7亿多个就业岗位(人民日报2002年4月18日),然而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让我们先来看处于临界点的失业问题。在衡量中国的失业问题时,通常采用四种不同的口径。 首先,是中国政府发布的失业率,实际上就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这不过是冰山的冰尖而已。有意义的是它的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它的变化趋势近乎直线上升(参见下图)。1992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393.9万人,

2、登记失业率为23;到了1999年,失业登记人口增长到600万人,登记失业率3.2。2001年底,除港澳台之外,中国人口总数为12.8亿,就业人口为7.3亿,劳动力参与率为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到3.6。2002年情况如何?据劳动和保障部部长张左己预计,由于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此消彼长,失业总量还会增加,如果能新增就业800万人,登记失业率可望控制在4.5%左右。差不多要比上年高出近一个百分点,可谓意味着失业高峰的来临! 第二,是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再加上下岗职工。2001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681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15万,两者加起来共1400万人,约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7。如果再加上非国有

3、企业下岗职工600万人,全国大概有2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员,相当于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10%。 毕业论文 第三种口径则是在第二种口径的基础上再加上现有企业的冗员。最近,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全国31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初步摸底统计,预计仅需要退出市场的资源枯竭的矿山,其在职职工就将近400万。这部分人员将随着企业的陆续关闭而进入市场。最终估计,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如果能在2010年之前完成,大约要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以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还有约3000多万人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平均每年需就业人数为300万。 第四种广义的口径则

4、是第三种口径再加上的剩余劳动力。,我国的农村劳动力有4.7亿(一说是乡村从业人员为4.99亿),全国耕地19亿亩(约占世界的7%),若按每个劳动力耕种10亩地,仅需农业劳动力1.9亿,加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1.3亿,有3.2亿的农村劳动力被充分利用,尚有1.5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另寻出路(如果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这一数字为2亿)。 十五将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释放的过程。按照十五计划,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转移,这个数字分别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和35.71%。但事实上,从农村生产力的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看,每年需转出去的劳动

5、力可能达到1500万以上。因为按中国城市化进程,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应该在1.5亿以上。 毕业论文 全盘考虑就业压力,除了上述失业人数外,还要加上新增就业失压力。我国现有人口12.6亿,若人口增长率按1.1%计算,劳动力人数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按50%计算,则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由于十五期间为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期,实际上城乡每年可能会有1000多万新成长劳动力将进入劳动大军。 再就是因外部冲击导致的就业压力。据估计,近几年农村人口外出打工的压力因WTO的冲击而加大,入世的冲击即使仅考虑3的粮食进口,也将减少农业就业机会上千万个,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在现有每

6、年1000多万的基础上,又将增加至少200万。 综上所述,先不算需转移出来的富余人员,我国需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为1.77亿人,相当于全部劳动力总数的1/4。再加上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富余人员2000万,我国需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就达到1.97亿人。假设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为8%,就业弹性系数为0.13,则每年对劳动力的新增需求为800万。两者相抵,我国还将有1.89亿的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的状态,相当于现在城镇全部就业人员的90%,或者全部劳动力人数的1/4。未来五年造饭碗的压力相当于过去50年,压力之大岂不是多得惊人!或许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洛杉矶时报在一篇文章中,竟用了中国失业

7、成定时炸弹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 毕业论文 这样的就业矛盾会持续到何时?有关表明,中国劳动力总供给近10年内将会从71358亿增加到78193亿,出现峰值,此后缓慢下降,到2020年可下降为77574亿。而按照78的经济增长率以及较高的就业弹性系数0.1707测算,20年内劳动力总需求将从5761亿增长到7414亿。也就是大概在15-20年后中国的就业矛盾才有望得以缓解。 综上所述,十五期间,我国城乡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200万人,五年共新增城乡劳动力6000万人;再加上农村大约15亿剩余劳动力的一半(其中至少4000-5000万人将流人城市),以及现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下岗职工人数,十五时期全部

8、需就业人数约1.62亿人左右。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研究所估计,按目前的就业弹性,如GDP年均增长7-8,每年大约能提供800万个就业岗位,五年共提供4000万个就业岗位;十五期间,企业自然减员腾出的就业岗位大约有4000万个,两项合计总供给为8000万个岗位。由此可见,十五期间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每年需就业人口总数约2000万人,而每年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600万人,五年下来累积的失业人数总共将达到4000万人,我国将很快将进入高失业和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中国的失业率有可能超过国际警戒线12%,接近于14%。这在新中国上是前所未有的,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中国就业问题

9、之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毕业论文 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弱势群体。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在不断减缓,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结构性就业矛盾。零点调查公司最近的报告说,大陆有67.3%的农民不知道入世。当游戏已开始,还不知道规则,那就只有不停地犯规并最终输掉,何况入世的竞争抢的还是饭碗!另据河南省驻马店市农调队对所辖10个县(区)、1660户农民家庭的抽样调查结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低潮的除了政策环境、

10、社会体制、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外,农民文化素质低等自身因素是最主要的约束。如深圳公交公司去年在该市范围内招收售票员,要求学历高中以上、会讲普通话,报名者虽多,而符合条件者极少。今后,随着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竞争的加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偏低必然会使其有效利用的难度越来越大。 从供需两方面看就业困难的原因 劳动力要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产品,必须要与一定的物质要素相结合。如果可利用的物质要素的数量不能满足劳动力与之结合的需要,一部分劳动力就会因无法与物质要素相结合而不能进入生产过程,从而使其处于闲置状态,即出现劳动力失业的问题。所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运行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有限的。如果现有的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则必然发生劳动力失业。 毕业论文 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根源就在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关系严重失衡,表现为劳动力的供给远超过需求。 但是,中国所面临的失业与就业问题是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典型失业不可同日而语(钟朋荣,2001)。在西方历史上,如30年代大萧条,美、英、法等国也有近千万人的失业,但主要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只要需求上去了,失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显然,西方的失业通常是因为经济萧条,是短期现象。其治理办法主要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扩大需求,包括建教堂、修金字塔,甚至将货币埋在地下然后让人去挖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