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27904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人类学视野中的货币分析(1); “货币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是一个既属于学也属于人类学的基本课题。但是,在早期阶段,经济学家从自发的易货贸易这一最基本的交换模式出发,一般通过分析不同交换制度下的交易来解答货币使用的问题。但对货币存在原因的分析欠缺,使“什么是货币”的命题,在传统经济学中被简单地归结为在某一经济社会中货币有哪些经济功能的问题,进而演变成人们习惯地称之为“货币”的某一对象物在上一种极为待殊的经济社会一现代社会中拥有哪些经济功能的问题。这一状况及其货币的形式规定的存在,不仅妨碍了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认识,而且把货币理论的视域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既看不到货币是一

2、种经济制度,也无法把对货币涵义的分析作为比较分析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一、货币本质的分析在经济学中,对这一问题最为精湛而深刻的分析出自于马克思。他从商品二重地存在这个简单的事实出发,看到商品一方面作为特定的产品存在,在其自然存在形式中观念地或潜在地包含着自己的交换价值;另一方面商品作为表现出来的交换价值(货币)存在,又抛弃了它同产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的一切联系。“这种二重的、不同的存在必然发展为差别,差别必然发展为对立和矛盾。”而“商品的特殊的自然属性同商品的一般的社会属性之间的这个矛盾,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商品的这两个分离的存在形式不能互相转换的可能性。商品的可交换性作为同商品并存的物存在于货币上,作

3、为某种和商品不同的、不再和商品直接同一的东西而存在。”这便在第一个层面上展现了货币作为一种商品,在商品世界的矛盾运动中分离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在这一层面上所形成的表象是,货币发展的最初起点是以一切实在的产品和劳动而形成的。但应该看到的是,在那些打上了货币烙印的直接作为消费品或生产工具的商品身上,商品是由于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而成为货币;而在作为贸易品的商品身上,即为着用它再去交换其他商品而换进来的商品上,则是由于它充当了货币而获得自己特殊的使用价值。也正是这种不是作为消费的对象而是作为流通的对象商品,被人们最经常地作为需求的对象换进来,成为最初充当货币的商品,表现了货币是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同

4、时又不是和其他商品一样的商品的性质。这样,在本质上作为一切价值代表的货币,使物的价值同物的实体分离了。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2页。 作为交换价值最初的表现形式的物物交换,不是每一种物品都能和任何一种物品相交换的,也就是说,交换价值这一规定还没有支配整个生产,还没有使产品成为交换价值。它的消失和它的发生都是偶然的,是由偶然的需要、欲望等等决定的。交换的扩展和稳定,要求有一种一般的、不依赖于每一个人特殊生产的交换手段,超越直接的产品形式。可见,货布存在的前提是社会联系的物化,它首先是表现一切交换价值的平等关系的东西:一切交换价值在货币上都是同名的。我

5、们由此得到了一个警句:“一切商品都是暂时的货币;货币是永久的商品。”在产品或活动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成为货币的过程中,“货币内在的特点是,通过否定自己的目的的同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脱离商品而独立;通过使商品伺交换价值分离来实现商品的交换价值;通过使交换分裂,来使交换易于进行;通过使直接商品交换的困难普遍化,来克服这种困难;按照生产者依赖于交换的同等程度,来使交换脱离生产者而独立”。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揭示出了一个更为重要而深刻的分析:即人们的劳动交换同时也是一种精神的交换。“货币代表一种社会关系,不过采取了一种具有奇特的社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这种拜

6、物教的神秘性质,既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来源于价值规定的内容;而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商品的交换是以对劳动的抽象为前提的,“而在实际交换中,这种抽象又必须物化,象征化,通过某个符号而实现”。这样,交换过程使产品成为商品,商品成为交换价值,产品开始在头脑中取得了二重存在。“这种观念上的二重化造成(并且必然造成)的结果是,商品在实际交换中二重地出现:一方面作为自然的产品,另一方面作为交换价值。也就是说,商品的交换价值取得了一个在物质上和商品分离的存在。”这两者之所以能够并存,只是商品取得了二重存在:“除了它的自然存在以外,它还取得了一个纯经

7、济存在;在纯经济存在中,商品是生产关系的单纯符号,字母,是它自身价值的单纯符号。”因此,商品作为价值的自身和作为产品的自身是不同的。价值不仅是商品的一般交换能力,而且是它的特有的可交换性。 “作为价值,商品是一般的,作为实际的商品,商品是一种特殊性。”可见,产品作为交换价值的规定,便产生了一个同商品界本身相脱离、而自身作为一个商品又同商品界并存的交换价值,这就是货币。从而,“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一切属性,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4页。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9697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9100

8、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9页。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88页。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89页。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185718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85页。 在货币上表现为和商品不同的物,表现为和商品的自然存在形式相脱离的社会存在形式”。事实上,被用作交换媒介的商品,只是逐渐地转化为货币,转化为一个象征;而在发生这样的情况后,“这个商品本身就可能被它自己的象征所代替”;因此,货币在其完成形态上,是作为“交换价值的被人承认的符号”,“作为商品的象征”而存在的。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一旦货币

9、成为同商品并存的外界的东西,商品能否换成货币这一点,马上就和外部条件联系在一起,这些条件可能出现可能不出现;要受外部条件的支配。”为了弄清货币本质上的社会涵义和制度性关联,对货币的分析就必须超越货币在完成形态上的某种具体形式,而扩展为一个全面性的分析。尽管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都立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但是,仅把货币的本质归结为劳动的产品形式,仅从某种特定的物质形式来理解货币的存在,实在是对马克思的一种误解;并往往使人们过多地忽略了马克思对货币存在“非物质性”的表述。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既然交换价值是表示消耗在物上的劳动的一定社会方式,它就像汇率一样并不包含自然物质”;“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货币在“价值形态上蜕掉了它自然形成的使用价值的一切痕迹,蜕掉了创造它的那种特殊有用劳动的一切痕迹,蛹化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同样的社会化身”。“因为从货币身上看不出它是由什么东西变成的,那么,一切东西,不论是不是商品,都可以变成货币”。一切投入流通这个巨大的炼金钵的东西,再出来时都成为货币的结晶;流通不断地把货币像汗一样从每一个毛孔中渗出来。这样,由货币(或特定的金银形式)所体现的这种社会存在,就具有了一种邻近又超越社会财富真正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