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上传人:huang****ling 文档编号:12727885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的国有反正最后都得走上改制这条道,是如果主动选择改革,所花的代价;相对要少,震荡也可避免,现在被动流夫只使少数人得利,必然会酿成深刻的 危机。;欠债还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国有企业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日积月累,不但使;整个国民经济的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还给中国系统深种祸根。;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庞大遗产,企业职工理所当然应有自己的份额。;中国当代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是不少人展开寻皿活动的重要猎;物。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旧体制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重要“遗;产”。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成了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非常难以通过的“瓶颈”

2、。;国有企业改革的轨迹;本节阐述了我国在处理计划经济体制遗产国有企业的问题上所走过的“渐进式”道;路和开过的种种“药方”,包括自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企业制度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的种种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想放手改革却没有找到“突破口”。; 毕业论文之所以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己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瓶颈口”,是因为国有企业现;在被“三座大山”压住。这“三座大山”是债务过重、企业办社会、冗员过多。这三大问题;中,由于企业办社会和冗员问题牵涉到安定团结,以及社会承受力和政治承受力问题,并非;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即便是在建立市场经济方面走得最

3、远的广东省,也得在1996年初推;出措施,限制企业经济性裁员。所以大家现在寄望于通过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成功来解决这;两大问题。而债务问题因为已成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障碍,并到国家财政,因;此讨论得比较多。;国有企业如何改革,这一问题早已成为近几年的讨论重点。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到作者成书这段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多少企业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界也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不再像以前搞“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改造”时那样,总是乐观地预言“一包就灵”,“一改就灵”。因为在经10多年改革;以后,大家已开始明白,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个经济制度创新的问

4、题,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个如何处理计划经济体制遗产的问题,而这正是转轨时期主要社会矛盾的集结; 毕业论文点。;自从1983年以来,中国的企业改革已经通过“渐进”方式走过了几个阶段:;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利润留成,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推动企业走向市场。;颁布企业法,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明确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促使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贯彻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划分政府与企业的权限推动企业转换机制,政;府转变职能,进而推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利改税、放权让利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从单项改革到多项改革,进而到建立;

5、现代企业制度,风风雨雨十几年,什么药方都用过了,可以说还没有找到包医国有企业顽症;的灵丹。如前所述,曾有部分经济学家提出用股份制改组国有企业,但是经过5年的试验以;后,发现效果并不理想,只是使许多企业成了“翻牌公司”。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札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将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概括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这十六个字。当时许多人的理解是:十六字真诀的要;点是前八个字,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把企业的所有权和同有资产管理权划分开,确立企业的法; 毕业论文 人财产权。但这一条从理论上看起来似乎已经弄清楚的改制措施,而实际上可操作性不强:法人代表都是由上级机关

6、委派的,且不知哪一天又会被更换,所有权又如何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更妙,总是琢磨着如何从国有资产存量中拿出一部分来作为;“经营者产权”。按待“经营者产权”论者的说法,仿佛亏损连年的国有企业只要划出一部;分作为“经营者产权”,重新进行利益组合,企业马上就能扭亏为盈,资产就能极快增值。;对这种说法,除了能分得“产权”的经营者之外,深谙中国国情的人士都不做此想类似;的说法在“股份制改造”时说得太多了。;正囚为如何改还处于迷茫状态,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出台至作者写完此书时,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一直还停留在筹划阶段,实际动作很小。在没有找到更佳方案以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就只

7、能“摸着石头过河”了,或“摸”着进行有限责任公司的改组;或;“摸”着进行中外合资,利用外资“嫁接”改造老企业;或“摸”着进行破产兼并。受了;“股份制改造”的启发,知道一家企业可以拆成若干股份,形同被人收购;也可以只卖少部; 毕业论文分,自己仍旧控股掌握经营权。于是各地效益好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纷纷出售大比例股份;给外商,人称“皇帝女儿嫁鬼佬”,许多中国的名牌产品都纷纷挂上“中外合资”的招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富有特色和富有中国特色的事情。这类“皇帝女儿嫁鬼佬”的;事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有的是只卖一个企业,有的是卖一个集团,有的甚至是出售整个系;统。;国有企业“嫁”外啊,井非今日今时的发明。

8、早在阴年代后期,就有人提出用外资改造;老企业,组建“嫁接式”的中外合资企业。但因为一直想让外商“嫁接”改造经营管理不善;的老企业,而这些企业缺乏吸引力,因此这项改革多年来没有成效。而现在“出嫁”的国有;企业因多是“靓女”,对于外商来说,通过购买控股权取得中国优质企业的经营权与无形资产,既可不冒办新企业的风险,又可以更快地打入中国市场,故此出资动辄逾千万美元,甚;至逾亿美元。毫无疑问,这种“嫁接”是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个重要契机,但并非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可以这样做,大批国有企业只有另寻它途。于是不少企业就搞假兼并、假破;产逃避债务,人称“大船搁浅,舢板逃生”,即将债务及老弱病残留给原企业,将

9、有效资产; 毕业论文和技术骨干、精壮劳力组成一个新的企业,以规避债务,另谋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不免互相埋怨:企业抱怨政府部门始终不肯给他们彻底松绑,更有部分企业则抱怨政府没有给它们在融资上提供方便;而政府则不断发布各种统计数据,证明;企业的毛病出在它们自己内部,与政府行为无关。到了1996年,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思路;又出现一个新的转机:抓大放小,即抓住大国有企业,放开小的,让国有中小企业搞活。而;许多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能不能搞活,却让人怀疑。以作者1995年10月到广东韶关的一次;调查为例,就证明作者这种怀疑并非杞人忧天。;笔者先后走访了10多位当地体改部门、政府经济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的负

10、责人。他们对;国有企业下一步的改革持不乐观的态度。体改委主任及企改科科长说,自从1984年以;来,他们一直按照国家部署的体改方案进行,1992年以前主要在计划体制框架内作文章,;围绕经营方式进行改革。直到1992年才开始进行产权方面的改革,搞了一些股份制企业,;开始时因筹集到资金,运作不错。但到了1994年就出现困难,有几家股份制企业效益不;好,股民意见很大。而一些厂长经理们开始因搞份制能筹集到资金,很欢迎改革,但后来分; 毕业论文红的压力一大,就觉得上当了,不该搞,大家评价经营承包责任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股份制则是“开错了药方”。;这些在基层搞体制改革的人士反映说,当地除了破产这

11、种改革形式没尝试过以外,其余所有的办法,如出售、兼并、租赁、承包都尝试过,没发现哪种方式是国有企业改革行之有;效的“药方”。改革越到“深水区”,就越缺少利益驱动机制。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已丧失了;改革热情,都抱着混一天算一天的态度,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时这样说:改革是找死,不改革;是等死。大家也都知道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但问题是出路何在?他们曾尝试过到香港去出;卖中小国有企业,结果无人问津;回来动员职工买,但职工对企业没有信心,不愿意出钱;买。他们认为,如果要出售企业,就不能过分强调“国有资产不能流失”这一口号,在产权界定方面要松动一点,否则就不会有人买。一位在财经委主持工作多年的负责人更是直截了;当

12、他说,国有企业从体制上来说有很大毛病,仅依靠经济改革很难奏效。;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少亏损企业的厂长经理对“政企分开”; 毕业论文很有意见。细问之下,才发现他们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一点:政府不出面为他们到们行疏通,;他们根本借不到钱。所以他们反对在企业困难的时候,政府割断银行资金供给的脐带。;总之,近几年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看起来轰轰烈烈,各类传媒不断报道它们在分流富余;人员、制定公司章程及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等重点难点问题上如何努力掘进,但没有实质的进展却有目共睹。这一点有事实为证: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在1996年7月宣布,全国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的结束,将从原定的1996

13、年底延迟到1997年底。将这些事实联系起;来,就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正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想放手改革却没有找到“突破口”。;无法回避的所有权问题;所有权问题最终是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生存的背景是政府对各种;资源的高度垄断,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成了一个悖论:在产权关系上,名义上的;产权所有人连自己到底有多少财产都说不清,更无从谈得上如何支配及全权转让。“所有者;虚位”的结果是使国有资产的财产权利私人化和财产责任公有化,使国有资产成为“内部;人”的寻租对象。; 毕业论文怎样搞活国有企业,这并不是时至今日才提出的新问题,早在中国经济改革由进入;城市阶段之初,这一问题就已非常

14、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并被当作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总是解决不了?其实只要将改革思路一理,就明白根源在何处了。;所谓国有企业改革,有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无论如何都回避不了。一是产权问题,二是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是否相容的间题。绕开这两个问题去谈改革,肯定是徒劳无功之;举,因为前者决定了中国企业行为政府化,而已经政府化的企业无法适应日渐市场化的外部;环境。这一点己为事实所证实:在80年代末期,国有企业还只是“三分天下”的局面: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亏损,还有三分之一暗亏。而到了1994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已扩;大到486,个别省份甚至达到60以上。到1996年上半年就出现这样令人震惊

15、的情;况:这一年的头4个月累计,国有企业利润盈亏相抵后净亏损215亿元,而1995年同期为;盈利151亿元;国有企业生产增速仅5,明显低于正常运行区问,企业库存上升,产;销率下降,出现了上少见的盈利不抵亏损的全领域净亏损。上述情况说明,国有企业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毕业论文中国18年的改革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逼”出来的,也就是;说政府总是在局面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才迫不得已背水一战,放手放权。18年前是农民;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放手让农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农村改革;在解决不了城市就业;的压力以后,就放手让人们自谋生路,于是就有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广东不是国有企业;重地,于是放手让它搞改革,搞经济特区;而上海因是国有企业经济重地,国家财政命脉所;系,前些年一直不让越雷池一步。而结果是放开一点就活一点,不让放开就死路一条。;应该说,国有企业陷人目前这种困境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绕开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的,也就是说一直是在外围作战,没有深入“病根”动手术。从浅层;次看,造成国有企业困难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得到抑制后,市场由供不应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