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的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2727855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的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的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的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的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的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的(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泉州市语文学科高考研讨会交流发言提纲泉州七中 梁世能我的汇报分成四个部分,一是对高考语文总复习几个问题的认识,二是我校高三语文总复习的整体安排,三是我校语文总复习的几个有益做法,四是我们对2008年高考有关信息的理解。一、关于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几个认识高考语文总复习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涉及内容多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前进,并取得应有的效益,首先取决于总复习的主持者语文教师对总复习的理性认识和科学定位,套用一句政治的话语,就是所谓的“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我想先跟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们备课组对高考语文总复习几个问题的认识。1、对高考语文总复习性质目标的定位我们认为,高

2、考语文总复习是对学生初、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是对学生初、高中语文基本能力的整合与提高,它十分依赖学生原有的语文功底。另外,高考语文总复习的目标直指高考,最终体现为分数,是一种功利性很强的应试教育,它不要求超越考试说明的范围作过多的扩展。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整个高考语文总复习可以分为“可为”与“不可为”两大部分。属于“可为”的是语文知识及有章法可循的显性内容,比如名句名篇、文言字词等知识性内容,以及散文诗歌的表现技巧、语言运用中的病句修改、作文的结构等显性内容;属于“不可为”的是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感、阅读兴趣等隐性的东西。对于“可为”的内容,我们要做实做稳,而对于“不可为”的内

3、容,我们要尽可能化虚为实,给学生归纳一定的套路,如果做不到,我们宁可放弃。只有用这样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总复习,我们才能对学生(尤其是理科生)在总复习中体现出来的一些语文缺陷有正确的心理准备,既不轻言放弃,也不盲目乐观;我们才能从“可为与不可为”两个层面出发去合理安排复习内容和时间,既不做太多的无用功,也不轻视基本知识的识记。2、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认识知识是“死”的,能力是“活”的。从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本意出发,能力题是用来拉分的,知识题是用来给分的。但是,从近几年的高考实践来看,许多优生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能力题得分不高、知识题失分严重的问题,以至无法在语文学科中拉开与

4、中等生的差距,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总分上名牌大学录取线,语文单科不及格的现象,这种极端情况的出现,固然有学生本人的原因,但语文老师恐怕也难辞其咎,起码,我们老师在督促学生掌握知识性内容方面,是有一定责任的。据此,我们认为,知识性考题其实反倒是高考语文拉分的重点,是语文总复习中不能放松的重点。根据07年考试说明的范围,我们可以把“名句名篇、文学名著、文化经典、文言阅读”划入为知识目标的范畴,它们的分值加起来达到35分,是学生通过刻苦的学习都能拿到的分数,也是高考取胜的关键。这里,我们把“文言阅读、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划入知识目标,主要是考虑到这三个板块在考试实践中的特点:从文学名著的考查来看,虽然

5、也有可能考查评论分析(2008年出现的可能性极大),但评论分析的基础是对情节、人物的识记,有了这个基础,学生的评论分析有可能无师自通,而缺少这个识记的基础,评论分析则必然成为空中楼阁。比如,要让同学分析评价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刘备所体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同学如果能记住“煮酒论英雄”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自然能得出“曹操骄横霸道、踌躇满志,刘备小心机智、韬光养晦”的结论,而学生如果没能记住情节,不但在答题时无法分析,而且概括出来的性格特征也会歪得很远。从文言阅读的考查看,涉及的实词、虚词大多是课本基本字词,其用法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范例,熟练掌握课本字词的同学并不会对文言阅读感到困难,至于

6、文言阅读中的第三小题“对原文的分析概括”,看似考查分析能力,其实考点还在于文言翻译,因为该题的四个选项基本上都是对原文的串译,只要字词过关,看懂原文,解决它并不困难;从文化经典的考查看,考查重点显然在于文言翻译,虽然有一道理解文意的题目,但实质只是要求我们找出文段中心句或关键词并加以翻译或解说,也正是这个原因,这道题的题干往往还有一个附加要求用自己的话,这简直就是提示我们,答案是可以从原文找到的,只是你不能照抄。比如,2007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题,第二小题的题干是这样问的“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用自己的话回答)”,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是“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

7、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我们认真比对就可以发现,这个答案其实就是原文中心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解说,因此,我们认为,文化经典题对分析能力的要求是比较低的。另外,从学生的得分情况分析,看过或者做过考试文段的同学,即使他的文言阅读能力不高,他的得分率也会比较高,反之,没看、没做过该文段的,即使文言阅读能力不低,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所以不管它是能力题还是知识题,多练多记还是很有必要的。在对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辨别争论的过程中,我们还认识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泾渭分明,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能力完全可以在知识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不用刻意去追求。比如说,诗歌鉴赏是典型能力

8、考题,有时候我们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也确实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假如我们不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角度入手,而是扎扎实实做好诗歌有关知识的复习,讲透诗歌的章法和修辞,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诗歌鉴赏能力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下面我具体举个例子:幽居初夏 (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tuo)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1)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

9、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这是一道语文老师都很熟悉的试题,但许多学生却对这道考题茫然无措,不知从何下手解答,更不用说答出参考答案所提的三个描写角度。分析学生失分的原因,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因为我们老师在复习时,并没有将有关描写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因此学生在面对“从哪几方面写景”的问题时,根本就没有思路,不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干什么。反过来,假如我们扎扎实实地把“描写”这一表达方式所涉及的知识,包括描写方法、描写角度、描写特色等,包括描写角度的具体内容,如正侧面、虚实、动静、点面、声色、视角、五官感觉等都详细进行介绍,帮助学生建立

10、起有关“描写”表达方式的知识体系,那么学生在面对这道题目的时候,就很有可能从自已的知识储备中搜索到有关信息,并进而大致猜出命题者设问的意图,组织出与参考答案较接近的答案的。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复习中有必要花大力气做好各类知识的归纳、整理和讲解,要尽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有关各种文体、各个考点的知识体系。 3、对复习资料(练习、试卷)的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复习资料,包括练习、试卷,肯定是数量繁多、鱼龙混杂的。在众多的复习参考资料中,选择哪些资料为好呢。我们备课组讨论后认识到,资料不在于多,关键要能为我所用;考题不在于新,关键要符合考试说明的考点要求。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在选择或使用资料时就抱定

11、这么一条标准:知识性的习题或资料,比如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比较无所谓优劣,资料全面一点,数量略多一点,关系不太大,学生本身也会进行判别和选择;能力型考题,应当不求数量,但求规范准确,只有教师能做得下去、能解释得清楚的题目,学生做起来才会有收获。因此,即使是备课组统一使用的总复习教辅资料,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全做,一本教辅书,能有60%以上的题目适合我们的学生,就可以算是一本优秀教辅了。另外,我们还认为,高考语文总复习要始终坚持“讲、练、考”一致的原则,语文由于自身的学科特点,具有成绩提高缓慢、容易反复的不利因素,一旦出现“讲、练、考”三者的脱节,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都会大受打击,对整个语文总复习是十

12、分不利的。当然,要做到“讲、练、考”的一致,首先要保证 “讲”的质量,要避免“讲”的片面性,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当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交流碰撞来加以解决。在高三语文总复习中,备课组的作用不能仅仅用来统一进度和统一习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备课组组织的理论学习、教学研讨、思想碰撞等,来促进备课组成员的专业成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但长期坚持备课组活动的“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主题),而且积极倡导组内的“常态”听课和教师课后整理教案的习惯。4、对学生“语文投入”的认识语文虽然号称三大主科之一,但在高考总复习中,它的地位却有些尴尬。学生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见效慢、易反复的语文学

13、科,不太可能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高三的语文教师,只有深切地认识到这一点,才不会在总复习中“自作多情”或“自寻烦恼”,也才不会因为时间和作业而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给语文总复习造成更大的损失。当然,我们不对学生的“语文投入”抱太大的希望,不等于放弃对学生的要求和督促。我们的意见是,正是考虑到学生在“语文投入”上没有太大的热情,所以,语文教师更应当合理充分地利用好自己的课堂时间、早读时间,更应当精选精讲习题。除非不得已,否则不必一节课上满45分钟,留下一点时间供学生反刍消化,效果可能会更好,另外,我们还应当每周安排出一定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读书,把阅读名著、经典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课余时间,最终

14、收获的可能是更多的失望。至于早读课,我们的认识是,与其手拿“棍棒”盯着,不如给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让任务去驱动、让测试去驱动。5、对教材(课本、读本)作用的认识2007年福建高考的文化经典考题,考试文段出自语文读本第五册,与考前专家“因为有些学校没有订读本,为了避免不公平,名著和文化经典会避开读本出题”的预料有较大出入,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我们无从得知,但起码说明了,读本的文章是精彩的、重要的,完全具备进入考题的基本条件。我们不提倡猜题押宝,但应该由此看到读本文章在总复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至于课本,其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它既是部分考题的直接来源,也是命题和答题的重要借鉴,可以佐证这

15、一说法的既有考试说明中“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命题原则,也有近几年出现的可在课本中找到踪影的高考试题,更有巧用课本素材而倍受青睐的满分作文。所以,我们不能在文言文复习结束之后就开始远离我们的教材,而是要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开发利用,要让课本和读本成为高考制胜的一把利刃。二、我校高考语文总复习的安排和策略1、三轮复习和许多兄弟学校的做法相同,我们学校的高考语文总复习也是采用传统的“三轮复习法”。第一轮:扎实双基。主要工作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大概要花费22周的时间。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课本和读本的文言知识梳理,大概花10周时间,其他板块的复习大致这样安排:文言综

16、合阅读2周,现代文阅读5周,诗歌鉴赏2周,语言运用3周。文学名著、文化经典、名句名篇和作文不单独安排复习时间,采用穿插进行、贯穿全程的方法进行复习,比如,三部文化经典著作,我们就大致这样安排:上学期112周读孟子,1321周读庄子,下学期读论语,每周一节课,或评讲有关练习,或指导阅读。第二轮:专项提高。主要思路是针对学生比较害怕的几个板块,比如诗歌、散文、文化经典、作文等进行专门的指导和训练,力求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时间安排6周。第三轮:突破难点。主要思路是分析学生在省市质检中的答题情况,并综合考前信息的提示,就几个重要且薄弱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目标是提高答题规范性和准确性。这一轮我们大概安排3周时间。2、瓶颈和对策分析我校这几年来高考语文的得失,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高分(优生单科上120分)不多,二是单科薄弱(总分优秀者单科不上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