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时练:5 课 苏 轼词两首(二) Word版缺答案

上传人:tang****xu4 文档编号:12725623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时练:5 课 苏 轼词两首(二) Word版缺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河北省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时练:5 课 苏 轼词两首(二) Word版缺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河北省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时练:5 课 苏 轼词两首(二) Word版缺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时练:5 课 苏 轼词两首(二) Word版缺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四课时练:5 课 苏 轼词两首(二) Word版缺答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5 课 苏 轼词两首(二)现代文阅读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

2、,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

3、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注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B苏轼“以诗为词

4、”,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5、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7题。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

6、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貔(p)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

7、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5.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6分)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改火:指年度的更替。筠:竹。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三改火”,即“三年”。B.友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C.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轻松散淡的氛围。D.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扣人心弦。7. 对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