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16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湘教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250866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16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湘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16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湘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16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湘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16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湘教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16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湘教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16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湘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限时规范特训16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含解析湘教(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景观示意图(图甲)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图(图乙),回答12题。1为保护图甲中斜坡处的土壤不被水冲走,合理的措施不包括()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B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C强化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D采取措施大幅度改变自然地理要素,使其变得稳定2关于图乙中E环节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夏季降水集中,冬季温和湿润B植被破坏严重,容易形成红色荒漠C夏季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D河网稠

2、密,径流量大,水能丰富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保持水土可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及民众意识等方面考虑。自然地理要素是大气,不可能被人类大幅度改变。第2题,图乙中E环节为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集中,淋溶作用强,易使红壤变得更贫瘠。答案:1.D2.C安徽卷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3曲线、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4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

3、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34.解析:第3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曲线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第4题,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因此,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4、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答案:3.B4.C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56题。5按图中字母顺序将地表侵蚀、地表起伏大、水土流失、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A BC D6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5、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56.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第6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答案:5.D6.A2015江苏单科,6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7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安第

6、斯山脉的隆起使山脉东西两侧的河流流向不同,西侧主要流向太平洋,东侧主要流向大西洋。由于安第斯山脉分布在大陆西侧,故地表径流主要流向大西洋。故选B。答案:B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89题。8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9近十几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大灌溉面积增加A BC D

7、89.解析:第8题,与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9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答案:8.C9.B2019宁夏银川模拟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图。读图,回答1011题。10图甲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A相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增加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显著提高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D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11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缓坡陡坡阳坡阴坡

8、A BC D1011.解析:第10题,据图可知,总体来看,同一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因而总的储水能力随着坡度的增加而降低;坡度大的地区地表径流流速快,下渗减少,因而地表径流量不会明显减少。第11题,结合图示可知,总体来看,阴坡和缓坡的土壤含水条件较好,有利于植被生长,因而选D。答案:10.C11.D二、综合题(共4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2分)赛里木湖和艾比湖位于新疆西北部,艾比湖的盐度比赛里木湖的盐度高。赛里木湖湖面海拔约2070米,1998年在该湖投放了原产于俄罗斯50N以北河流或湖泊中的高白鲑鱼等冷水鱼。艾比湖湖面海拔约189米,近几十年来该流域新增了大

9、量耕地,湖泊面积缩小了一半。沙泉子一带铁路线常被风沙掩埋,威胁列车运行安全。下图是赛里木湖、艾比湖区域位置示意图。(1)将高白鲑鱼投放到赛里木湖而没有投放到艾比湖,分析其合理性。(9分)(2)沙泉子一带铁路常被风沙掩埋,分析其主要沙源。(9分)(3)说出艾比湖面积的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4分)解析:(1)根据高白鲑鱼的原产地可知,其适宜生存于低温、低盐水域;据材料可知,赛里木湖盐度低于艾比湖,其地势更高,水温更低,能够满足高白鲑鱼生存的需要。(2)沙源应从植被破坏、裸露的耕地及裸露的河湖底部等方面分析。(3)艾比湖面积缩小,其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的大陆性将增强。答案:(1)高白鲑鱼适应盐

10、度较低、水温较低的环境;赛里木湖海拔较高,蒸发较弱,水温和盐度相对较低;艾比湖海拔较低,夏季水温较高,蒸发量大,盐度较高。(9分)(2)入湖水量较少的季节,干涸的河湖底部裸露,增加沙源;耕地面积扩大,土地沙化加重,增加沙源;湖区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地表裸露,增加沙源。(9分)(3)湖区周围温差加大,降水减少,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蒸发加剧,干旱程度加重,沙尘暴天气增多。(4分)132019惠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岛上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80%为特有种类。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目前该国人口已超过2千万,年增长

11、率为3%。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一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引起世界的关注。(1)说出岛屿东西两侧自然植被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10分)(2)分析该岛动植物多特有种类的原因。(6分)(3)分析该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8分)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岛地处南半球信风带,中间为山地;岛屿东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同时受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岛屿西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该岛动植物多特有种类,说明它受其他物种影响比较小,可结合该岛的位置与外界的联系进行分析。第(3)题,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主要与栖息地的减少、人类的猎杀与采伐、环境污染等有关。答案:(1)自然植被:岛屿东侧为热带雨林;岛屿西侧为热带草原。原因:岛屿东侧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地带,受纵贯南北的山地抬升,加之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而终年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热带雨林;岛屿西侧处于背风地带,降水少,为热带草原气候,发育热带草原。(10分)(2)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岛屿面积大,多山地,自然条件空间差异较大。(6分)(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栖息地)减少;掠夺式猎杀、采伐致使其数量急剧下降;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