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24887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售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售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售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售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售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售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售后服务)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服务科学发展 建设和谐国税江西省国家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 周广仁(2008年10月27日)同志们:根据省局机关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今天下午我向大家汇报学习体会。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将“服务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国税”作为国税部门的主题。我认为,这一主题概括地集中反映了国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职能作用,体现了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表达了国税部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价值取向,符合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和中央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国税特色。下面,围绕这一主题,我谈三个方面的学习体会:一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二是科学发展对税收工

2、作提出的新要求;三是服务科学发展推进和谐江西国税建设的思考。一、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在谈论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时,有必要对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个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这将使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理清二者的关系。(一)二者的提出及发展综述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发展综述自2003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命题以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阶段时间重点内容主要历程提出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至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明确2003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从全

3、局的高度提出了发展观问题。7月,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内容,并加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容。8月底至9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在决议中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形成。2004年2月,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班上,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丰富阶段十六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届六中全会逐步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

4、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迹。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三个“坚持”定位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的层次和高度。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全面确立了其指导思想的地位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一是提出阶段,时间是从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至十六届四中全会。这一阶段重点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了明确。科学发展

5、观萌发于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发展观问题。指出:“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创新优势”。7月份,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内容,并加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内容。到8月底至9月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时第一次使用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 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并在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6、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明确,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形成。到2004年2月,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班,温家宝总理发表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二是丰富阶段,时间是从十六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届六中全会。这一阶段重点是逐步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7、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迹。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三个“坚持”定位科学发展观,第一个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第二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第三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里已是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指导思想的层次和高度。三是发展阶段,时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这一阶段重点是全面确立了其指导思想的地位。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明确指出,科学

8、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2.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发展综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也历经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时间重点内容主要历程提出阶段十六届四中全会及以前和谐社会完整概念的提出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

9、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整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丰富阶段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谐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明确了其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地位。2005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及构建社

10、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了提高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是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理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十七大报告对二者关系作了明确回答,从两个层面说明了两者的关系。首先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其次,又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定位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层面。一是提出阶段,时间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及以前。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和谐社会完整概念的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整概念的

11、首次提出,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其中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二是丰富阶段,时间是从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和谐社会的内涵不断丰富,明确了其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地位。

12、2005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概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总要求。2005年10月中旬,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了提高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能力是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全面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3、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科学界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三是发展阶段,时间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以来,这一阶段的重点是理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十七大报告对二者关系作了明确回答,从两个层面说明了两者的关系。首先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的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这是将两者放在同一个层次上说的。其次,又将构建社会主义

14、和谐社会,主要定位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个层面,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这是讲两者的纲目从属关系。(二)二者的异同及相互关系全面考察这两者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理论之间是紧密相联,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点。1.两者的共同点。一是两者都强调以人为本。对科学发展观而言,以人为本是核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以人为本是出发点、落脚点和基本原

15、则。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二是两者都强调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个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中把统筹兼顾作为重要原则,统筹和协调各方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三是两者都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发展观而言,科学发展的实质之一,就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对和谐社会而言,全

16、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谐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要协调发展,也只有将各个方面相互协调,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发展。2.两者的不同点。一是两者的涵义和意义不同。发展观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问题的回答,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涉及的是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即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回答的是“什么是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二是两者所在的领域及其起作用的范围的不同。科学发展观由于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