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248514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阶段质量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文章写作与修改(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质量检测(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

2、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覆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为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

3、距离。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作精神自由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暴露真相”也是红高粱世界的重要功能,它使读者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修改。在日常语境中,自然风景是一种屏障,因而具有一种掩饰性。但是,红高粱把掩饰改变为暴露,这不是因为其要展示什么阴暗面,而是因为它直言不讳地将红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展示给了读者。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这种叙述语态将人的行为与红高粱放在同一情感评价中,极易使读者放弃阅读类似作品时打探隐私的那种神秘心态,以

4、平等的姿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景物与人物之间的那种等级感也随之消失。于是,暴露真相实际上成了呈现事实,人与红高粱连在一起,共同构成风景,成了展示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鲜艳的红色由此也成了读者感受人和自然的情绪象征。红色以其强烈的刺激力量使读者接受了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对生命的张扬。而血海所解释的是死亡。按照常识,读者最初会把血海理解为一种残酷和血腥,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鬼气森森的恐怖。但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对血海的展示可能消除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将对死的畏惧变为对死亡的欣赏。这种欣赏态度当然是读者将血海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的结果。(选自红高粱:风景的意义,有

5、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高粱”仅仅通过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就揭示了人物性格成因,营造了氛围,感染了读者。B“红高粱”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引发读者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C“红高粱”不仅以红色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也成为读者阅读与理解文本的重要窗口。D“红高粱”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是因为其给予读者更多有关生命的内容。解析:选CA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红高粱”这一“独特的风景”,兼具“种种作用”,这里曲解为“仅仅就”。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D项,强加因果。由原文可知,“红高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

6、因素主要是“移出背景”和“暴露真相”,而不是“其给予读者更多有关生命的内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通过对“红高粱”这一景物的分析,论证了“人物设计”对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观点。B前三段主要阐释了“红高粱”作为独特风景对于文本创作的作用,以及对于阅读活动的引领作用。C四、五两段分别阐述了“红高粱”具有反叛现实日常语境以及不断修改读者阅读经验的重要功能。D作为红高粱世界构成因素之一的“血海”,原文在最后一段将其与“红色”进行对比,略作了分析解说。解析:选AA项,应是论证了“风景描写”对小说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7、3分)()A“红高粱”作为自然景物,因为无法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所以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B“红高粱”的叙述语态使读者不会以打探隐私的神秘心态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文本,对待红高粱。C“红高粱”这一风景让读者感受到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和张扬,因为“红色”具有强烈的刺激力量。D红高粱世界“血海”的展示,可能消除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它将读者内心对死的恐惧转变为对死亡的欣赏。解析:选AA项,由文章第四段的内容可知,选项“因为无法构成人物活动的背景,所以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错。(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杜牧的江南余显斌江南,是杜牧的。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寂寞

8、?就如淋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

9、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做故乡。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下一片灵秀,一片浪漫。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

10、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宜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多少人啊,走过江南?但匆匆的脚步,踏过满地红尘,能领略“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婉约?能体会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繁华?能领略“村连三峡暮云起,潮送九江寒雨来”的神妙?只有杜牧,一身长衫,飘飘地走过江南山水,把自己的欢笑,自己的歌吟,留给江南,留给江南的天空和湖面,还有山水楼台。同时,也把江南留给岁月。在烟水渺茫的江岸,在细柳如眉的亭旁,总有风吹过,总是有诗人的脚步走过,

11、这些,江南记得,竖行的方块文字也记得。当诗人漫步江南时,多少丝管,多少弦竹,在夜月下悠扬;多少忧伤,让一个沉沦历史的书生,怆然泪下。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诗人并不想隐居入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

12、,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江南,安慰着诗人。人,沉醉于江南。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改动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段,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指出没有杜牧,江南风景就少了特有

13、的情趣韵味,从而强调了杜牧对于江南的意义。B文章第段用了多个问句,赞美只有杜牧才能写出这样美丽的描绘江南的诗句。C“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指的是杜牧虽有报国之心,但因为盼不到国家重振声威,他只能沉醉于江南美景,以此来慰藉痛苦失望的灵魂。D文章多用排比句和整句,语言风格典雅婉约,与江南美景和杜牧诗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解析:选AA项,“对比的手法”错,应是“类比”。5全文多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答: 解析:文学作品中引用古诗词的作用,可以从诗词本身表达的内容、对文章内容及结构的作用等角度加以分析。如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等。答案:杜牧的诗和江南的美是和谐统一的,引用、化用杜牧的诗句便于简洁凝练地表现江南的美景和神韵,增添江南美的感染力。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情韵,与文中的抒情、议论协调统一,形成(凸显)本文典雅优美的语言特点。借杜牧的诗句充分展现杜牧的才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欣喜、忧伤、期盼、失望)。借杜牧的诗句充分说明杜牧对江南的了解(充分说明杜牧已得“江南三味”),为文题“杜牧的江南”提供了充分的证明(突出了江南和杜牧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密切关联)。6作者为什么说“江南,是杜牧的”?请结合自己读文的感受加以分析。(6分)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