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248447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老子五章道家始祖老子老子(约前571年前471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这成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

2、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识远近闻名。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

3、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

4、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本

5、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源自“道”,“道”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同时他还提出治国方针“无为而治”,使民心淳朴,天下大治。但又主张社会回复到“结绳记事”“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还在于提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哲学。章次内容第一章本章提出老子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旨在说明:“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第二章老子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强调人要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对于人类努力所得的成果,不必擅自据为

6、己有,即“功成而弗居”第十九章老子阐述的治国主张。首先讲应抛弃智慧、聪明、仁义、学问,会有利于人民。然后从正面主张“见素抱朴”第七十八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本质上强调“圣人”应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第八十章描述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即“小国寡民”(一章)(二章)(十九章)(七十八章)(八十章) 对应学生用书P10诵读第一、二章,完成以下各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道可道,非常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言说)(古今异义词,不是永恒不变的)(2)常有,欲以观其徼(边界)(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通“矣”)(4)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

7、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名可名,非常名。译文:可以被命名的名称,就不是永恒的名称。句式:判断句,属于否定判断句。以“非”为判断标志。(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句式:判断句,没有判断标志,从句意可以推知。(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译文:(圣人)使万物生成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却不以恩泽在己,万物兴旺而不居功。句式:省略句,省略主语“圣人”。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含意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老子中的“道”?明确“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已成为老子的代表名句。老子的思想也以此为出发点,因此他的“

8、道”的含义也非常广泛。可以说出的道理,就不是一成不变的道理了,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道”又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的事物又都遵循着“道”的规律。不管多么玄妙的道理,其本质是一样的,从“道”上来探究更深一层的道理。老子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影响。4怎样理解第二章中老子的思想?明确这一章的前半部分,着重论述了辩证法思想,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失去了对立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老子用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的相互关系说明: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这一章的后半部分,老

9、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是运用辩证法思想指导社会生活。他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依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作为,而不主观地强作妄为,以有功自居。他所说的“圣人”,是指有智慧、懂得自然规律、品格高尚的理想人物。有时也指理想的统治者。诵读第十九章、七十八章和八十章,完成以下各题。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弃绝,废弃)(通达,聪明)(2)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把作为)(原则)(3)少私寡欲(形容词作动词,减少)(4)故令有所属(依从)(5)其无以易之(没有用来的)(改变)(6)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耻辱)(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合称则代指国家)(7)虽有

10、甲兵,无所陈之(陈列,引申为“使用”)(8)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9)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甘)(使美)(使安)(使乐)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天下莫柔弱于水。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水”这一介词短语作“柔弱”的状语,应放在“柔弱”前。(2)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译文:而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它。句式: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之”为宾语,代水。(3)其无以易之。译文: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句式:固定句式句,无以:没有用来的。7老子第十九章中提出了怎样的改造社会的主张?你如何看待这

11、一主张?明确(1)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活。(2)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3)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为无执,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老子的主张显然是片面的。时代要前进,社会要发展,人类聪明才智总要提高,这是主流。当然,聪明才智在某些人物身上也

12、会带来负面效应从自私自利到智慧犯罪,但这绝不是知识、智慧本身的罪过。老子关心并希望社会稳定,希望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有积极作用,但作为给社会开出的药方,却是错误的。8老子第七十八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对“社稷主”“天下王”提出了什么要求?明确(1)以水虽柔弱却能攻坚强为例,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道理。(2)对“社稷主”“天下王”提出了“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的要求。9你是如何看待老子在第八十章中表达的“小国寡民”思想的?明确(1)有积极的方面。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出发点在于追求淳朴的民风。他向往一种美好的境界:没有军队和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大家都平等自由。这种思想显然有着积

13、极的因素。(2)有消极的方面。要求社会退回“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人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显然是荒唐可笑的。这种思想反映了没落贵族阶级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新生事物面前消极退缩的心情。 对应学生用书P101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可道,非常道道:言说,说出B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万物的极限C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文:文章D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垢:耻辱解析:文:法则。答案: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和相同,和不同B和相同,和也相同C和不同,和也不同D和不同,和相同解析:助

14、词,的;代词,代“水”;均为介词,表比较,比。答案:D3下列加点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道可道,非常道C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D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解析:B项,非常:古义为“不是永恒的”,今义为“特殊的、十分”。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小国寡民 B使民重死而不远徙C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D甘其食,美其服解析:A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小;B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美。答案:C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_,_。(2)_,_,功成而弗居。(3)_,_;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_。答案:(1)常有欲以观其徼(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4)民至老死不相往来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译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