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上传人:tang****xu2 文档编号:12724804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四第13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2、,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相关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那时舒州很是荒僻,人民生活十分穷困。王安石到任又逢旱灾,他怀着济世理想来任地方官。这时正是他以改革精神从事地方官的实践时期。所以此时所写的许多“记”文,大多表达了他的理想和探求,富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 文意感知通过叙述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坚持“

3、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思维导图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同“甫”,译为“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古今异义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不寻常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4于是予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5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数词三、一词多义1胜2道3文4盖5然6其7于8以9而10

4、乃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室居住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明白(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在一侧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而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往往有得收获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使人迷惑(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情享受 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头火尚足以明也照明(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使错误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

5、,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3)此予之所得也。(“此”后省略了判断词“是”)2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正常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3省略句(1)而(慧褒)卒葬之。(2)有碑仆(于)道。(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4)(予)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4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 1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的游踪是什么?明确:作者的游玩路线是从慧空禅院石碑华山洞后洞。2第一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6、?明确:记所游山名,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3结合具体例句分析第三段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句子内容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4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

7、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明确: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出来之后悔恨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写法鉴赏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

8、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做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作者深思熟虑、刻意安

9、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素材挖掘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以游山为喻,借物言志。作者借游览华山洞的奇景和出游后的感受,提出“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其成就是没有止境的,愈要深入,碰到的困难就愈多,而所得到的收获也就愈大。

10、但一般的人却浅尝辄止,“怠而欲出”,不肯努力深钻,“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必须经过苦钻才能取得。文中还有两点精辟的见解:第一,一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必须“有志”,即树立雄心壮志;必须有“力”,即具备足够的能力;还必须有“物以相之”,即争取外物的帮助。在“志”“力”“物”三者的关系中,作者着重强调了“有志”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树立了雄心壮志,无论探讨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才不会避难就易,半途而废;树立了雄心,认定了目标,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不至于后悔,可以免于受讥笑。第二,从亲见的碑文漫

11、灭的事实中体会到,由于古书不存,文献不足,对于过去的事物,要“深思而慎取”,绝不能随便盲从,以讹传讹,妄加判断。这两点,概括起来就是:立志进取,勤于思考。应用角度游褒禅山记中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不是空泛之谈,故弄玄虚,而是王安石思想性格的侧面写照。他在宋神宗时做宰相,认定“变法”对于振兴国家有利,就不顾保守派的攻击,坚持推行新法,毫不动摇,这正是不畏“险远”,追求“非常之观”的精神的体现。他反对守旧,主张改革,在研究学问上也独抒己见,创立新意,重新解释儒家经典,为推行新法提供理论根据,这正是对古书要“深思而慎取”精神的生动发挥。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阐发的哲理,对于鼓励人们不畏艰难险阻,立志奋发

12、图强,努力攀登事业的高峰,以达到既定的目的,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本材料可以应用到与“志、力、物”“攀登高峰”“勇往直前”“坚持不懈”“追求无止境”“深思慎取”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时间:40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则或咎其欲出者 或:或许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其文漫灭 漫:潦草不清独其为文犹可识 识:辨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尽,走到尽头有怠而欲出者 怠:怠慢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非常ABC D解析:选C有的人;模糊;懒惰无力;尽,这里是尽情享受。2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

13、的一项是()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其孰能讥之乎解析:选DD项中的“其”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选BA项,名词作状语;C项,形容词用作动词;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解析:选BA项,古义为“十分之一”;C项,古义为“不寻常”;D项,古义为“求学的人”。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人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首先必须有志向,有百折不挠的精神。B“力不足”或“无物以相之”,要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同样是困难的。C“有志矣”,而且“力足以至”,却“不能至”,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会感到“有悔”的。D“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尽吾志”,即使“不能至”,也“可以无悔矣”。解析:选CC项,这里讲的是没有“志”而仅有力与物的情况。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3分)译文:_(2)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4分)译文: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