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八论如析薪贵能破理__议论文的分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写作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24792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八论如析薪贵能破理__议论文的分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专题八论如析薪贵能破理__议论文的分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专题八论如析薪贵能破理__议论文的分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专题八论如析薪贵能破理__议论文的分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专题八论如析薪贵能破理__议论文的分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写作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专题八论如析薪贵能破理__议论文的分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专题八论如析薪贵能破理__议论文的分析讲义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写作(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如析薪 贵能破理议论文的分析1意识到“观点事例”“以叙代议”式的议论文的缺陷,培养以“理”为中心、为根本的议论文写作观。2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在分析中“理”出事物的“理”来,从而提高议论文的写作能力。3在辨文识体中,加深对议论文文体特征的认识,能够写出符合文体要求的高质量议论文。 专题扫描我们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总会情不自禁地发表一下看法,有的同学甚至还能侃侃而谈。从这一点来说,议论并不难,每位同学都有这方面的能力。但是,又要看到,我们在发表议论时,三言两语还可以,如果想把事情分析得透彻,把道理说得清楚,无懈可击,那就不容易了。而要把所议论的问题写成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

2、文,难度则更大。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说:“义贵圆通,辞忌枝碎。”“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议论事物时可贵的在于把事理说得通达透彻,在文字上忌分散、琐碎;写议论文犹如劈柴,要善于剖析理路,说通事理。由此可以看出,“析”在议论中处于主体位置,“析”得不深不细,观点再正确再新颖,也站立不起来。为使观点立得起、站得住,说理的文章必须分出层次。倘若说理仅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无深无浅,表里不分,就会混淆一片,说不清、讲不透。为把道理说清楚,说透彻,须学会一层一层剖析,好像剥笋、抽丝一样,由外到内,由表及里,一层一层剥,一层一层抽,越向纵深开掘,越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越能揭示其中的规律。古人说

3、:“论发胸臆,文成手中。”手中要写出好的议论文,胸中必有见地。由此可见,理要说得圆通周到,不只是方法问题、表达问题,关键在于认识事物的洞察力。能不能对所论述的对象,既看到它的现象,又看到它的本质;既看到它的今天,又看到它的昨天和明天;既看到它自身内部的各种关系,又看到与它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靠的是平时眼力、思考力的锻炼。为此,平时加强学习,锻炼认识问题的能力,方是写作议论文的源头活水。本专题内容由四个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的板块构成。第一板块“走进现场”部分选取了一篇学生习作近墨者未必黑,试图通过对文后问题的讨论以引起我们对于分析之于议论文写作重要作用的思考。第二板块“活动体验”部分通过对几

4、个文本的研读实践,着重从四个方面讲述了分析的本质和方法,即一、分析就是具体化;二、分析就是“砍木头”;三、分析就是探因析果;四、分析就是要同中见异。第三板块“写作实践”部分,通过三道题的设计,学生从论题的本质、议论文结构提纲等方面把握分析的过程与思路。第四板块“资料链接”部分引用了三段文字,墨子小取中的这段文字,指出了辩论的作用,让我们明白了议论的本质正是辨别和分析。艺概文概中的这段话,指出了分析应具有的广度和深度。关于论文的逻辑重新强调了分解、分类的思维方式对于议论文写作的重要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P62 1近墨者未必黑这篇习作存在什么问题?以本文为例,谈谈你对写议论文的感想。互动交流_明确:

5、(1)本文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在习作中经常出现的,就是在写作议论文时,往往缺少分析,只是一味地堆积材料,以为举的例子多了,就能够把道理说清楚,殊不知缺少了层层深入的分析,这样的论证只能浮于表面,无法真正将观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说服力,文章显得苍白无力。(2)感想:就拿本文而言,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扣住“墨”的内涵究竟是指什么,文中列举的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能不能称之为墨呢?其次要分析,哪些人近墨不会变黑,这些近墨的人为什么没有变黑,他们身上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不同素质的人近墨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最后分析如何能够让我们在生活中,面对那些丑恶的“墨”时,依然能够保持忠诚和善良。只有作了这样的分析,文

6、章的说服力才能增强,思考才能不断地深入。2说“谨慎”一文是怎样分析“谨慎”的?对你分析问题有什么启发?互动交流_明确:(1)作者把“谨慎”的内涵“析”成五块,让我们对“谨慎”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作者看来,谨慎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理念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是一种责任心,是一种作风,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品格。每一点又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文章最后特别强调发扬谦虚谨慎作风的重要性。文章分析透彻,思路清晰,在论述中,对概念的分析,既有从正面的强调,又有先破后立,使文章内容翔实并更具说服力。(2)启发:分析的过程,就是找到事物内部规律性的过程,分析得越透彻,事物的联系就会看得越清楚。3600字作文72个“死”

7、字谁之过?与中学生的72个“死”字意味着什么?这两篇文章都是针对材料中的中学生词汇贫乏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但面对同样的问题,两篇文章分析问题的结果各不相同,他们各是怎样分析的?你有什么感触?互动交流_明确:(1)前一篇文章着重分析了中学生语言贫乏的原因是教育模式的“贫血”。其主要表现:语文教学的教条化,中学生缺少阅读。最后分析语言“贫血”的背后,还有能力上的贫血,这些都是教条式的教育所造成的。后一篇文章着重分析反复出现“死”字的原因,“心里烦死了”反映了学生心灵的极度焦虑;“功课紧张死了”表现了对教学现状的不满,作者精选这两句含有“死”字的句子,揭示了现代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两篇文章分析的

8、角度各有不同,但分析的过程都是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2)感触:议论文的分析就是一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文章必须找到造成恶果的各种原因。4孤独是一种高贵一文,作者是怎样分析“孤独”和“孤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这给你写议论文分析时有什么启发?互动交流_明确:(1)作者首先阐述了孤单的本质,是指“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就人而言,就是指物质上的即身体上的,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孤单只会带来茫然感、凄凉感、寂寞感以及内心深处的一种无所依托的被抛弃、被疏离、被伤害的寒冷感。随后点明了孤独与孤单的相同性,有时孤独会同孤单一样,表现在身体上的孤单一人。但更多的是二者的差异性。表现在孤独决非身体上

9、的,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之态,是精神上的远离和超越了世俗,永远向上。这样的孤独带给人的是一种“灵魂的丰富”“对尊严和信念的特别坚定”“情感和美特别纯粹”,特别能够蔑视和可怜现实的卑琐无聊,孤独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和充实,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分析就应该拨开云雾见明日,看清事物的本质和差异性。(2)启发:要说清事物的本质,往往需要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在相同的事物中,思考出不同的品质,找出差异性,分析就是这样的过程,只有这样,事物的本质才能突现出来。对应学生用书P63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与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考点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与“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都属于作文发展等级“深刻”范畴。考点诠释一、透过

10、现象深入本质议论文的分析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就是作文的分析。怎样揭示?前提是“透过”,透过表象,透过局部,透过暂时,深入探究它们内在隐藏的本质的、普遍的、稳定的根本属性。这个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是表象的东西,没有这些表象的东西,也就没有本质的东西。作文也是如此,本质的东西寄存在表象之中,通过表象反映本质。如果离开了表象,本质的东西就成了子虚乌有,作文也就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了。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写“现象”是不必要的,没有现象哪来的本质?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在现象这一层次上,因为这一层次是初级层次,还要有一个质的飞跃,让现象反映本

11、质,凸现本质,这样,我们观察现象才有意义。怎样才能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呢?1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在自然的存在中找到必然的合理。例如北京的禁放烟花爆竹,我们面对屡禁不止的现象,要找到宣传不到位、认识不到位和管理处罚不到位的问题。既然存在这样几个不到位,当然就会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发生。分析清楚“禁不止”与“不到位”之间的必然联系,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并揭示现象存在的背景”。2探究并揭示现象的共同特征。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随便举个例子来说明某个道理无异于儿戏。例子的论证价值体现在它的真实性和代表性,有真实性和代表性的例子才是典型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才有说服力。例如,论述某

12、名牌大学学生刘海洋,仅为了测试黑熊嗅觉的灵敏程度,而用硫酸将黑熊烧伤,如果仅仅停留在他一个人身上,那么这或许仅仅是一个偶然,一个个别,一个不可理喻的怪诞行为。可是如果我们联系现在社会上甚至高等学府竟然出现种种虐待小动物的现象,竟然屡屡出现睚眦必报的现象,竟然出现动辄自杀的现象,我们就会对这些现象加以概括,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心理素质差甚至心灵扭曲。这样就为下文进而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找到了依据。3探究并揭示现象的特殊意义。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表现出了某种反常,但是这种特殊或者这种反常,蕴涵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这种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

13、背后的本质。如:一个身患绝症的人竟奇迹般地活了十年,是一个奇迹,也就是一种特殊。这个特殊有什么深刻意义呢?当人们问他是什么使他活下来的时候,他笑着答“是目标,是希望”。这就揭示了“目标”和“奇迹”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奇迹”和“成功”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在写作训练中,要注意强化“议例”能力训练。有些同学往往举完例子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举完例子正是说理的好时机,要紧跟上议例。议例就是说理。有的同学说:我不会议例。其实只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举这些例子?这些例子本身说明了什么?然后自己回答,形诸文字,就是议例,就是说理。议例,是在举例论证中“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途径。二、揭示问题

14、产生的原因1追因问果,追本溯源。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加深。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作者在论述中,要善于提出“为什么”,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2运用反推,假设论证。反面假设是假定在不利条件下会产生负面结果,从而论述正面条件和结果的必要和正确。例文一独木桥上的双赢(新课标卷山西满分作文)自古以来,成败论英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中,双方会拼尽全力去赢得那一份荣誉,即使出现平局,更多的也是采用加时赛等方法决定胜负,统一的管理和协调,用公平的竞争提出不争的事实。而现在,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发生了,有一组选手,他们并未像其他选手一样选择两只山羊的方法,而是抱着对方,转了个圈,让彼此都成功到达了终点。这组选手,在独木桥上,他们选择了相信对手,最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