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4.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45424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14.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14 (用时:45分钟满分:4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瞒报虽能获一时之安,但迟到的惩罚往往让瞒报者得不偿失,但前车之鉴却未能阻止一些人在瞒报的路上前赴后继,这正说明,现实存在适合瞒报繁衍生长的土壤。B任溶溶本身就是一位美食家,他对吃的喜好,不亚于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他的美食文章,不摆噱头,如实道来,不单单讲美食,更有美食的前生今世,妙趣横生。C孤身一人在国内做官,一有风声鹤唳随时开溜,如此“裸官”,又岂是真心和人民群众“一块过”?如何让人相信这个官员热爱自己的国家?D时评人的意见,应当是理性判断的结

2、果,而不是心血来潮之作,就算对某些恶行义愤填膺,犹如芒刺在背,不吐不快,也要冷静下笔。答案B解析A项“前赴后继”指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该词用来形容瞒报者的瞒报行为不当。B项“妙趣横生”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品等洋溢着美妙意趣。用于句中恰当。C项“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句中意思是有轻微的变故出现,故应用“风吹草动”。D项“芒刺在背”指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句中强调的是对某些恶行有不吐不快的感受,故应用“骨鲠在喉”。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去年以来,我国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中央一级200多个行政审批项目被取消或下放,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

3、,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活力。B今天,人们痛感于一些社会现象背后的道德滑坡、底线失守,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切地呼唤公平的社会环境、诚信的市场氛围。C我国研发的“海马号”是迄今为止下潜最深的遥控无人潜水器,六年来,针对试验中暴露的问题,科研人员重点攻关,作了多次技术改进。D2014年北京赏石艺术品博览会日前开幕,赏石的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及玉石、园林奇石等为观赏对象,领略其独特的美。答案C解析A项成分残缺,“为小微企业减免税费,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活力”缺少恰当的主语。B项搭配不当,“呼唤”与“环境”“氛围”不能搭配。D项句式杂糅,“赏石的基本内容是以天然石及玉石、园林奇石等为观赏对象”中可去掉“的基本内容

4、”;不合逻辑,“天然石”包含“玉石”。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意象的从无到有,没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是不可能实现的,_。只有当它们在书法家笔下龙飞凤舞地展现时,其意象才骤然产生中国书法家在创作之前,活动在其心中的主体意识、情感是无法把握的此外,意象的完成常与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及传媒质料有关这在抽象的艺术中尤其能深切感受到离开了物态化,也就没有了意象这里意象的物态化和意象的生成是同步的A BC D答案B解析中的“这”紧承横线前的一句话;然后以书法为例()说明观点;说明意象形成的另一个因素,应放在最后。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

5、部分。(1)_,亦崎岖而经丘。_,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闾阎扑地,_;_,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3)欲渡黄河冰塞川,_。_,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答案(1)既窈窕以寻壑木欣欣以向荣(2)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3)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三、小说阅读(25分)(2014大连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女儿,我在听美克里斯蒂科雷格午夜的电话铃声似乎总比白天的更刺耳,也更急促。被惊醒的我一个激灵从床上坐起来。电子钟上红色的“1200”在黑暗中显得尤为诡异。我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可怕的猜测涌进脑海:急病?意外?暴力?我一边推醒丈夫,一边心惊胆战

6、地拿起话筒:“喂?”“妈妈”听筒里的声音细若游丝,几乎被电波的杂音淹没。但“妈妈”这个词对一个母亲来说和其他单词都不同,就算再微弱再模糊也能穿越时空,像冲锋号一般盖过世间万籁。电话里的声音年轻,无助,带着哭腔。我紧紧抓住丈夫的手,眼前浮现出女儿玛莎楚楚可怜的小脸。“妈妈,我知道现在很晚了但是,求您先别问问题,请让我把话说完。是的,我喝了很多酒,我知道我不应该开车,但我刚才撞到桥栏杆上,差点儿翻车”我倒吸一口气,头痛欲裂。疲劳、紧张、恐惧令我无法清醒地思考。我是在做噩梦吗?不,闹钟的指示灯,冰冷的听筒,断断续续的抽泣,都在告诉我这一切是真实的。丈夫也醒了,我示意他凑到听筒这边,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

7、,有很多话要说,但目前最明智的选择是屏息倾听。“车停住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太自私了。如果明天早上警察到咱家去告诉您,我出车祸死了,您和爸爸会有多伤心我想回家。我现在知道离家出走是多么不负责任。昨天一天,您和爸爸肯定担心死了”话筒里传来内疚的哭声,一下下敲进我和丈夫的心里。睡意渐渐消散,我轻声说:“我们不”“我还有事要告诉您。”她急急地打断我,大声恳求道,“妈妈,请听我说完。平时您总是告诉我应该如何如何,但您从来不问我的感受如何。出了问题,您每次都有正确答案。但有时候,我需要的不光是答案,我还需要有人来听听我的解答,即使它是错误的。”我看着床头柜上玛莎的周岁照,温柔地说:“我在听。”“妈妈,我不光

8、撞坏了爸爸的新车,我还偷偷卖掉了您的红宝石项链,就是外婆留给您的那条我很后悔您一定很生气。请不要挂电话,我需要您,别走,妈妈,我想回家”她的话被痛哭声代替。“我在这儿,一辈子都在这儿。”我发现脸颊上一片湿润,难道电波把她的泪水也传过来了?“你在哪儿?我们去接你。”“附近有很多出租车,我可以拦一辆出租车回家。”她的声音镇定了许多,“车来了。妈妈,我这就回家。”“好孩子,我们等你。”我说。“谢谢您,妈妈!”电话“咔嗒”一声挂断了。我放下听筒,和丈夫并肩走向女儿玛莎的房间。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着走,默默地品味着为人父母的酸甜苦辣,心中几分沉重,几分惶恐,而更多的是希望。我小声说:“我们要学会倾听。”丈夫

9、搂住我:“我们得抓紧啊!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轻轻推开女儿的房门,我们沐浴在温暖的光晕中。玛莎怕黑,我们为她安了一盏淡粉色的朦胧灯。此刻,她正在梦的世界里遨游,小脸在灯光下越发显得晶莹剔透。“那个女孩儿会不会不知道她打错了电话?”丈夫问我,他的眼睛并没有离开3岁的玛莎。仿佛一转眼,她就会长大成人。但任何人都不能永远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成长的路途布满荆棘,有岔道,有陷阱。能走多远,全凭女儿的本事,我们能借给她的只有坚实的臂膀和四只聆听的耳朵。我的眼前又模糊了。“妈妈爸爸,你们在干什么?”玛莎不知道什么时候醒了,迷迷糊糊地问。“爸爸妈妈在练习。”我走过去,抱起女儿。“练习什么?”玛莎好奇地望着我们

10、,柔软的身体热乎乎地蜷在我怀里。真难以想象,十几年后她会跟我一样高,会遇到各种烦恼和诱惑,或许有一天她也会在黑夜中迷路。“练习倾听。”我和丈夫异口同声地回答。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已通过“我是在做噩梦吗”“我轻声说:我们不”等心理或语言描写作了暗示。B本篇小说结构严谨,时间、场所、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了,其情节却也因此显得单调平淡,起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C本以为午夜电话给人的都是不祥,但电话中传来的却是一声“妈妈”,意外的电话,让“我”从此练习聆听,沟通也在这一刻开始了。D小说中的对话,从侧面展现了一个“在黑

11、夜中迷路”的少女的心路历程,让人真切体会到了她的痛苦、忏悔的心情和对交流理解的渴望。E“我”在接到午夜电话后,一开始想告诉对方,自己并不是她的妈妈,但对方一直不让“我”说话,所以直到最后“我”也未能说明真相。答案BD解析B项错在“显得单调平淡,起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本小说的结尾是“欧亨利式”结尾,情节出人意料,引人入胜。D项“从侧面展现”不正确,对打电话的少女的描写是正面描写。6作者为什么要以“女儿,我在听”为小说的标题?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概括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对读者是个有益的提示。标题只是说“我在听”,但听什么,怎么回事,都要通过读小说才能知道,所以标题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2、暗示了小说主旨。标题不仅指“我”在认真听那个打电话的“女儿”诉说,也暗指以后的日子,“我”会认真倾听真正的女儿玛莎的心声,同时启示为人父母者要学会聆听。解析本题虽然考查的是对标题作用的理解,但实际涉及小说主旨、小说情节两个内容。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打电话,所以标题有概括情节的作用。作者正是要通过这样的情节表现长辈与晚辈要进行心灵沟通的意图,所以它又暗示着文章主旨。而标题仅是对一个动作状态的描述,其中含有许多未知的内容,所以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7小说中“打错电话”的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叛逆、任性。离家出走,半夜仍在外游荡;酒后开车,差点儿翻车;偷偷卖掉了

13、妈妈的红宝石项链。知错能改。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后,主动给妈妈打电话,表达自己的愧疚与不安,恳求妈妈的原谅。渴望被父母尊重和理解。打电话时请求妈妈听听自己的解答,即使它是错误的。解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总是通过描写来完成的。本文中打错电话的女孩并没有真正出现,她的形象特点是从她的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分析其形象,应对其语言进行梳理。从她所述的离家出走的话中可以得出第点。从她表示悔恨的话中可以得出第点和第点。8小说中的故事带给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答:答案从父母的角度: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发言机会,在孩子表达看法时,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尊重孩子,用孩子喜欢的方式给他以有益的生

14、活指导,而不是代替孩子做决定。文中的“我”,在接到陌生女孩打来的电话时,没有立刻挂掉,也没有对她的过错进行批评指责,而是耐心聆听,最终使“女儿”迷途知返。从儿女的角度: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虚心地倾听父母的意见;和父母有分歧时要注意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文中电话中的“女儿”,在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后,主动给“妈妈”打电话认错,也得到了“妈妈”的谅解。推而广之,学会倾听不仅适用于父母与儿女之间,也适用于同事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解析这样的探究题,考生往往抓住受到的一点启示大写特写,答案字数虽多,内容却很单一。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应结合小说内容,从不同角度作答。本小说主要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故事,所以角度有两个父母的角度、儿女的角度。而且,既然是启示,自然要联系现实生活。所以答案的最后一点应是结合现实生活进行的分析。-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