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北京选修之《新闻&amp#183;传记》.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45234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北京选修之《新闻&amp#183;传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北京选修之《新闻&amp#183;传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北京选修之《新闻&amp#183;传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北京选修之《新闻&amp#183;传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北京选修之《新闻&amp#183;传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北京选修之《新闻&amp#183;传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北京选修之《新闻&amp#183;传记》.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3.理解和掌握文种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5.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理解“修、窥、美、私、昳、蔽、刺”等词语的意义。2.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教具准备录音机、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教学步骤导语唐朝名臣魏征云: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自学指导一、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

3、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作为“士”的这一阶层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

4、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史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二、解题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

5、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再放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借助注释、词典自行解决)(二)

6、再读课文,读准句读,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学生齐读)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指名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文意简析提问: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三问三答提问:在妻、妾、客的三

7、答中,邹忌领悟到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明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道理为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相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2)“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是“土地”,方是“方圆”,因此在“今齐”之后一大停顿后,“地”“方”之间作小停顿。文意简析:提问: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此段大意。明确:邹忌以切

8、身体验通过三比讽劝齐王。第三、四自然段诵读指导:(1)“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文意简析:提问:第三、四自然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写齐王纳谏的三赏,悬赏求谏之后的三变,及取得的成果。即“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指名一学生读三、四自然段,然后齐读课文)(三)三读课文,鉴赏品味(学生结合板书,齐读课文,理解思路)小结:本文从邹忌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进谏的内容则是邹

9、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四、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2.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1.请三

10、位同学将下列字词写在黑板上:昳丽 窥镜 孰 弗如远甚 暮寝 期年 谤讥2.提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起止于何时?明确:战国策所记述的史实上起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下止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3.提问:“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出自谁之口?明确:出自齐威王之口。4.提问: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明确:邹忌以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相比,使齐威王欣然接受讽谏。5.检查背诵情况(略)二、反复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学生提问:“我

11、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学生提问:“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信”当作“相信”讲,是动词,“自”指“自己”是名词,作“信”的宾语。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例句出处类型沛公何在?史记项羽本

12、纪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唯奕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加“之为”将宾语提前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提问:“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句中的“美”应如何理解?明确:“美”原为形容词,现或用为动词,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应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除了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外,还

13、有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句中的名词“师”带了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应译为:孔子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三、梳理归纳“朝、孰、诚、方、善、间”等词语的义项(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归纳)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1.朝例句出处意义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封建论早晨(zha)2.孰例句出处意义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隆中对代词,“谁”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士者?非兹潭也欤

14、?钴姆潭溪小丘记代词“什么”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同“熟”“仔细”3.诚例句出处意义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4.方例句出处意义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钠谏方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地方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当时候守门卒方熟寐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荆州正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雁荡山才5.善例句出处意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善于国人称善焉吕氏春秋去私好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列传友好足下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史记淮阴侯列传亲密6.间例句出处意义少间,帘内掷一纸出聊斋志异促织时间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量词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机会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列传挑拨离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参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口技夹杂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间或附:4句7句的“间”读jin.(背诵全文,增加积淀)四、布置作业1.反复背诵课文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