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1苏教必修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43224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1苏教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1苏教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1苏教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1苏教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1苏教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1苏教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案1苏教必修2.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与地坛一、教学目标: 1、抓住文中的关键句,理解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及母爱的伟大; 2、鉴赏精彩语段,体味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亲情的感悟。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2、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3、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一、 走近“大师”(一) 走进作者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1979年开始创作,

2、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二)走进时代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于1990年1月,全文一万三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

3、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课文节选的是我与地坛中的第一第二两个部分。所选部分设计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作者在突遭不幸双腿瘫痪后对于生死的深沉思考,一个问题是作者悔恨在母亲过早去世后才理解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文章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一文中,除了我们在节选为课文的部分里所见到的内容外,作者还写了在古园中

4、的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主建筑是“皇祇室”和拜台。“皇祇室”中设地神牌位,拜台为二层方台,四周开沟贮水。此外还有神库、神厨、斋宫、宰牲亭、祭器库等建筑。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后祭祀活动废止。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但是在战乱年代,此处曾被驻军占用,园内建筑屡遭毁坏。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

5、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现在皇祇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近些年来,这座古园又获得新生,经过整饬,成为现代化城市里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公园,是人们晨昏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每年春节还在园中举行大型的“庙会”活动。二、 进文本(一)文面把握1、重点词语荒芜(田地)因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宿(s)命一种唯心思想,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都由命运或天命预先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沧(cng)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

6、很大。剥蚀(sh)物质表面因为风化而逐渐损坏。雕琢雕刻(玉石)过分的修饰(文字)。亘(gn)古整个古代。譬如比如。撅(ju):折。猝(c)然:忽然。隽(jun)永:意味深长。窸窸窣窣(xs):拟声词。坍(tnp)圮:倒塌。恍惚:神志不清。焦灼(zhu):非常不安。恪(k)守:严格遵守。熨(y)帖(用字、用词)贴切;妥帖。心里平静(方言)舒服(事情)完全办妥。2、把握文意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作者讲述在残废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

7、园子。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正是这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古园中,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

8、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在这个问题上,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这部分描摹细致,感受深刻,写得深沉而令人心碎,执着而引发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第二部分写母亲。他爱地坛,更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尤其是在体会到母亲的痛苦与无尽的关爱以后。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不幸的命运;等到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以后,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于是就有了作者对母亲

9、的重新审视,以及对母爱的更细心的体察。作者表达的对母亲的爱是深重而沉痛的。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因为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的儿子,尽管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可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她只好默默地承受,用无私的母爱包容着儿子的一切;她只好一天天地熬,慢慢地等,等待儿子走出阴影。但是她终于没能等到。儿子成功之日,多么渴望母亲能和他一起分享,母亲能感受他的快乐呀!儿子第一次这样为母亲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又摇着轮椅来到这古园,他反复地想,为什么母亲不能再等两年?他埋怨上帝的不公;他反复想着同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就像他当初反复思考生命与死亡一样。这时候,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他心中“渗透得

10、深彻”,而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从而使他对无私的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二) 关键突破讲析第一部分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那就是得无独厚的地坛。(出示地坛图片) 地坛是明清时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神圣而庄严,有四百多年的辉煌与荣耀,然而现在的地坛是一幅什么模样呢?课文第一部分的第三段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听读后回答:对地坛特征的描写要抓住哪几个关键词? 2、(听读)学生回答,出示板书:、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3、这样的地坛给了你什么感觉? 荒芜 4、那么此时“我”的精神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

11、?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失魂落魄残废 5、提问:现在,请同学来说“我”为什么喜欢去地坛? 提示小结:曾经庄严神圣的地坛被人们遗忘了,双腿残废的“我”似乎也被世间遗弃了,史铁生看着这同样命运的地坛,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排遣郁闷的地方,很快地,他消极颓丧的精神状态和荒园融为一体。 6、当史铁生全身心地融入到地坛中时,他开始专注于这里的一草一木,昆虫雨露,下面第五段中的景物描写的朗读:此时在地坛里除了荒芜冷落,他还看到了什么? 不衰败 7、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地坛给了史铁生怎样的启示?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小结:地坛里的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他们全都很卑微,可它们不都是在按照自已的方式和自然法

12、则生存着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已栖息地的“荒芜”,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反而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它们让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即使我已经残废了,我也要直面现实,珍爱生命。这也是作者从中感悟的人生真谛。 板书: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8、解读自然,由此解读了生命,文中象这样蕴含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请同学们齐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然后,把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句子勾画出来,进行品读。 9、请一位同学读出你喜欢的句子。 10、汪国真曾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那么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作者

13、的心情如何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苍黑的古柏,还有不期而至的暴雨、静美的落叶,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此时,地坛,已不再是一般的人文景观,它已经进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或者反过来说,史铁生在他的精神家园里完成了他对人生的第一次思索:直面现实,珍爱生命。 讲析第二部分1、在课文的第二部分,地坛从我们的眼前退却,渐渐淡化为一个背景,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所,而我们眼前更加清晰地浮现一个伟大的形象,母亲。请同学们跳读第二部分,概括母亲的形象。 苦难顽强 2、母亲的苦难何在? (1)儿子残疾“母以子贵”不幸。 (2)儿子不理解母亲

14、,发脾气,她得默默承受。 (3)他得以自己的微笑来化解儿子的痛苦。 3苦难而顽强的母亲给了我什么生活的启示? 直面痛苦 追求幸福 4、可是史铁生并不是一开始就理解母亲,从这段秋天的怀念(见后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出示图片)逐渐的,随着思考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自已的一生。母亲以他的的活法,无言地告诉了我应该以坚韧的意志直面艰难的命运,以深沉的爱关注痛苦的人生。可惜“我”直到母亲因病去世后才隐隐感觉到了心里的失落。下面请听一段史铁生的内心独白。 (范读相关文字) 母亲已经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留

15、给作者的只是无尽的追悔与哀怨。 三、挑战自我1、 赏析语言(1)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2)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荒芜”是历史的见证,“并不衰败”则是现在的真实。不衰败的现实使他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生命进行抗争。(3) “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文中几次使用这样的语言,作者反复这样写,表明对母亲深深的歉意,渗透着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无法弥补的遗憾。(4)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到了这时候,他才真真正正地理解到了母亲的深沉的爱,母亲那无法弥合的痛苦。母亲伴随着作者对生命的长久思考,默默祈祷着他能找到自己生活的路。2、延伸(1)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满文军的懂你。 (2)你们喜欢这首歌吗? 为什么?(歌词、旋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