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4310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训练第五册第四单元含详细解析.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础训练二十八 第四单元第卷(选择题,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寒伧() 晕眩() 杳()无音信B.赡()养 惊骇() 哄()堂大笑C.颤()栗 襟()怀 咬文嚼()字D.伶仃() 辟()邪 伺()机反扑答案:C解析:C项“颤”在这里读“”。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下颚 追溯 欢跃 拾人牙慧 B.陷阱 铁箍 临摹 成群结对C.零售 提要 瞪眼 黄梁一梦 D.就犯 提炼 罹难 孤注一掷答案:A解析:B项“对”为“队”;C项“梁”为“粱”;D项“犯”为“范。”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还把村里

2、的男人都召集到自己的房间里,用谁也听不懂的理论向他们论证:只要一直向东方航行,最后就能返回出发地点。B.乌苏拉则相反,她对那些客人没有什么好印象,因为她走进房间的时候,正巧墨尔基德失手摔破了一只二氯化汞的瓶子。C.虽然要去首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保证,一旦政府下令,他将去尝试一下,以便为了把他的发明向军事首脑作实地表演。D.不久以后,不但他们家而且全村人的家里都养满了苇鸟、金丝雀、食蜂鸟和知更鸟。答案:C解析:C项“为了”和“以便”重复。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若不是为了我父母的缘故而克制自己的话,我早就辞职不干了。B.父亲在目前的心境下自然也决不会想应该

3、打开另外半扇门,以便让格里高尔顺利通行。C.他想,父亲也是多病,已经五年没做什么事了,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自己会有什么作为了。D.三个写信人起先只点点头,没有抬眼看她,只是当老妈子总是还不肯离去,人们才生气地抬起头来。答案:B解析:A项“为了的缘故”语意重复,C项“自己”指代不明,D项介词“当”的宾语残缺,应在“离去”后加“时”。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57题。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几乎待不住了,眼看就

4、要完全滑落下来。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一间略嫌小了些、地地道道的人住的房间静卧在四堵熟悉的墙壁之间。在摊放着衣料样品的桌子上方萨姆沙是旅行推销员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并装在一只漂亮的镀金镜框里的。画上画的是一位戴毛皮帽子围毛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她的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格里高尔接着又朝窗口望去,那阴暗的天气人们听得见雨点敲打在窗格子铁皮上的声音使他的心情变得十分忧郁。“还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他想,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

5、到,因为他习惯侧向右边睡,可是在目前这种状况下竟无法使自己摆出这个姿势来。不管他怎么使劲扑向右边,他总是又摆荡回复到仰卧姿势。他试了大约一百次,闭上眼睛,好不必看见那些拼命挣扎的腿,后来他开始在腰部感觉到一种还从未感受过的隐痛,这时他才不得不罢休。5.“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所陈述的对象是( )A.他那偌大的身躯 B.他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C.周围的熟悉的环境 D.他那许多条腿答案:D解析:找到设置问题的区域,“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作状语,“他那许多条腿”作主语,很容易得出答案。6.“但是这件事却完全办不到”的“这件事”指的是( )A.再睡一会儿。 B.忘掉一切晦气事。C.一切晦气事。 D.

6、再睡一会儿,忘掉一切晦气事。答案:D解析:做这个题要抓住前一句话“还是再睡一会儿,把这一切晦气事统统忘掉吧”,这是两件事,在回答时不能只回答一点,那是不全面的。A、B两项不全面,C项没有注意到问什么,实际上“这件事”是一种行为,不是一个事件。7.对上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他稍稍一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几乎待不住了”这一句极写了由于膨胀而造成的紧张感。B.“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这一句,用一种对比造成了强烈的悲剧效果,刻画出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情状。C.这一段对房间的环境进行描写,实际上是将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

7、虫这一个荒诞的情节置于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这样,就有机地将荒诞与真实结合在一起。D.“画上画的是一位戴毛皮帽子围毛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她的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一句描写,让平平常常的一幅画显出了三维效果。答案:B解析:B项应为“喜剧效果”。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一动不动地照射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对啦,一定是冬天,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吸烟,我抬起

8、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那个斑点。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炭块上停留了一下,过去关于在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的幻觉又浮现在我脑际,我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使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墙上的斑点是一块圆形的小迹印,在雪白的墙壁上呈暗黑色,在壁炉上方大约六七英寸的地方。 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

9、、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它当然是一件赝品,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他们就是这种人家很有意思的人家,我常常想到他们,都是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因为谁都不会再见到他们,也不会知道他们后来的遭遇了。据他说,那家人搬出这所房子是因为他们想换一套别种式样的家具,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这种情形就像坐火车一样,我们在火车里看见路旁郊外别墅里有个老太太正准备倒茶,有个年轻人正举起球拍打网球,火车一晃而过,我们就和老太太以及年轻人分了手,把他们抛在火车后面。8.“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

10、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件新鲜事物可以引起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之后人的思绪又会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B.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件新鲜事物可以引起人许许多多的联想和想象。C.这句话的作用是,用比喻的形式,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思绪的特点。D.这句话有统领全段的作用。答案:B解析:这句话分前后两部分,“我们的思绪是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是前一部分,是比喻的本体;“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是后一部分,是比喻的喻体。问题是本体部分并没有把比喻的所有内容说完,只

11、是说了其中一部分;而喻体部分,还有“抬了又抬,又把它扔在那里”的意思。9.“如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那一定不是为了挂一幅油画,而是为了挂一幅小肖像画”,作者推断的理由是( )A.一幅卷发上扑着白粉、脸上抹着脂粉、嘴唇像红石竹花的贵妇人肖像。B.按主人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包含着丰富的思想。C.是那所房子房客的地位及其审美趣味决定的老房子得有老式画像来配它。D.因为是新房子,是主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向往。答案:C解析:A项答非所问;B项回答太笼统;D项与内容不符;C项是对原文“这所房子以前的房客只会选那一类的画”的概括,是恰当的。10.对上文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句带有偶

12、然性和随意性,小说就是围绕着这个斑点展开的。B.文中用冷暖两种色调交替出现,四个“红”色:黄色的火光(红色),火红的炭块,鲜红的旗帜,红色骑士;两个“黑”色:黑色的岩壁,黑色的斑点,先后出现的冷暖两色中的极致形成强烈的反差,预示着作品中涌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C.意识流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更不是制幻剂下的怪异现象,它在貌似荒唐的连缀中,表现出明确的意识指向,是作者的“注意”与“选择”的结果。D.“一只钉子”“一幅小肖像画”“老房子”“房客”等,这几种在意识流中属于任意排列的。答案:D解析:D项属于层进式流动,它们之间存在早晚关系,它们无论是形式还是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第卷(120分)四、(

13、23分)11.从下面一段对白中可以看出,两位流浪汉对戈多的认识如何?(7分) 爱斯特拉冈 他怎么回答的呢? 弗拉季米尔 说他瞧着办。 爱斯特拉冈 说他不能事先答应。 弗拉季米尔 说他得考虑一下。 爱斯特拉冈 在他家中安静的环境里。 弗拉季米尔 跟他家里的人商量一下。 爱斯特拉冈 咱们的立场呢? 弗拉季米尔 立场? 爱斯特拉冈 别忙。 弗拉季米尔 立场?咱们趴在地上。参考答案:两个流浪汉关于戈多的讨论,证明他们对戈多的了解甚少。两位流浪汉属于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们迷离恍惚,浑浑噩噩,内心只有对戈多的苦苦等待,但并不知晓戈多是谁。解析:解答本题特别需要抓住人物的关键语言。弗拉季米尔说:“立场

14、?咱们趴在地上。”“趴在地上”表明心灵的虔诚和恭敬,自身内心的虚无便可想而知了。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参考答案:(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季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这类诗大多借景抒情,景物或壮阔,或凄迷,或明丽,所抒情感或依依惜别,或激昂慷慨,或怅惘悲伤,或殷殷期待。送魏万之京首联点明秋夜微霜,挚友别离。“微霜初渡河”用拟人手法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鸿雁不堪愁里听”,鸿雁飘转不定,那嘹唳的叫声,从天边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这两句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传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颈联诗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