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卓越闯关测试:《前方》苏教必修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4185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卓越闯关测试:《前方》苏教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卓越闯关测试:《前方》苏教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卓越闯关测试:《前方》苏教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卓越闯关测试:《前方》苏教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卓越闯关测试:《前方》苏教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卓越闯关测试:《前方》苏教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方【卓越闯关测试】一、 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烙印(lo) 迁徙(x) 颠簸(b) 魂牵梦萦(yng)B憔悴(qio) 肖像(xio) 谪居(zh) 方兴未艾(y)C蕞尔(zu) 撼动(hn) 逮捕(di) 如痴如醉(ch)D旷野(kung) 温馨(xn) 逃遁(dn) 安然无恙(yng)2.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濡染 九牛一毛 索然无味 触景生情B盘缠 良晨美景 音容笑貌 怡然自得C粘和 寄人篱下 衣锦还乡 田园廖落D恬淡 按捺不住 攻败垂成 流离失所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申奥结果几分钟后就要揭晓了,我紧张地盯着屏幕,而

2、小弟弟却在一旁大喊大叫扰乱我,说了几次也不听,简直按捺不住,真没办法。B一个假期没见到同学们,真想他们啊!他们的音容笑貌,整天浮现在我眼前。C院子里的菊花开了,五彩缤纷,姹紫嫣红,真是漂亮极了。D读书需要入境,只要融入作品,切身地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才会有所感受。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B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C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D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回家?二、阅读鉴赏(一)阅读前方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

3、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

4、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5这一段的中心句是:。6这一段文字行文思路清晰,下面对其排序正确的一项是。(填写序号)联想到文学作品刻画的类似场景由具体场景抽象出人生规律描绘摄影作品的画面点明中心联系并评价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境遇7作者为什么写那位男子“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和其他作品中“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8作者写“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旅行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听雨的奢侈林如求 近日夜雨,雨水顺着防盗网上的铁皮一层淌下一

5、层,响声随着雨势,时骤时疏,时轻时一重,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 就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样,古时的雨与今时的雨自然无太大的区别,今时的雨点拍打树叶、细润花草、敲击河滩、筛落水面的声音与古时也决无二致,所不同的只是对雨声的感受会因人因时因境因情而异。例如,同样是春雨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高兴地放声高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晚唐的李建勋对春雨的感受就要复杂得多:“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春雨所引发的是诗人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的怀念和咀嚼。南宋词人蒋捷写的那首虞美人听雨,对雨从感怀到慨叹,更

6、是把人生的悲凉况味传达至今,简直痛人心髓。 我没有经历过历史上山河破碎、家破人亡那样凄风苦雨的日子,自然也就没有如古人那“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对雨声会那么地百感交集和痛彻心扉,可在物质生活匮乏和丰裕时的感受却迥然不同。 回想小时住在乡下,最恼的就是雨天。雷鸣电闪风狂雨骤,令我惶恐万分。因此,每逢雷雨夜,我常龟缩在被窝里,以幼稚的心灵感受大自然的神经,带着惊恐惶惑,迷迷糊糊地进入梦乡。即使是和风细雨,我也不大喜欢。因为我家离学校有好长一段路程。那时家里穷,没有雨伞,只有一个锅盖大的大竹笠,以它遮阳尚可,遮雨则只遮个头脸,衣裤难免要淋湿。冬春时节,没有雨鞋的我雨天赤脚踩在凉冰冰的地上

7、,更难受!所以那时夜半听到嗒嗒的雨声,我绝不是一首抒情诗,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湿漉漉的难受和一层苦涩涩的无奈。 长大以后,我读了许多书,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生活渐渐好起来,渐渐也喜欢起雨来了,不仅喜欢和风细雨,而且更喜欢狂风骤雨。因为此时在我看来,只有雨,没有风,没有雷电,也就缺乏了震撼心灵的力度。别的无庸费言,在中国文学史上,要是只有狂风骤而,而无雷鸣电闪,恐怕屈原就写不出那奇谲瑰丽的杰作天问。正是大自然的雷电风雨触动了大诗人心灵深处的冤屈、激情、忧虑、沉痛、苦闷、仿徨、坚贞、无畏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杰作。由此我也悟出了后世许多大文学家如莎士比亚、巴金、曹禺等所以喜欢写雷写电写风写雨的真谛。身居闹

8、市多年,已经难得再见山村那种雷鸣电闪的豪雨,除了台风登陆,也少见那种狂风拔树的骤雨和暴雨;水泥屋顶也使夜雨没了那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因此每逢下雨,我常会因此生出一种遗憾。但我还是喜欢雨,不论是“细声巧作蝇触纸”,还是“大声铿若山落泉”,自是一种难逢的天籁。宁心静气地倾听那淅沥的雨声,对当今污染严重,整日笼罩在电视、卡拉OK歌吟声和汽车、摩托喧嚣声中的城市人来说,不啻是一种休息、一种调节、一种陶冶、一种享受。那雨声是大自然与你的絮语,它轻轻地搓揉着你的心,消去你因忙忙碌碌争名夺利而生的郁闷和烦乱、疲惫和冷漠,唤醒你回归大自然的亲情,找回你那颗失落的平常心,带给你一份平和的

9、心态,让你变得更加青春妩媚、安详可人,从此迈向生命的圆满。因此,每当久晴不雨时,我就特别盼望着下雨。这时,不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听到那呼呼的风声,就好像在倾听大幕揭开的前奏;听到那嗒咯的雨声,仿佛是在欣赏一首大自然的赞美诗;而此时的闪电扰如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隆降的雷声自然就是高亢激越的黄钟大吕了 于是,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你也就不会觉得无稽和过分了吧?9联系全文,简要概括作者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感受。 10从全文看,作者举杜甫、李建勋、蒋捷的例子,在内容上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11作者为什么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10、A作者描写了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听雨的不同感受,表现了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淡然心境,表达了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B文章由雨夜听雨“朦胧之中陡生一种静谧、和谐、悠远的美妙情感”起笔,以“我把听雨说成是一场难得的奢侈”落笔点题,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全文脉络清晰,开阖自如,严谨有致。C作者借写听雨的感受,回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并对人生进行了深刻思考。全文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且富于哲理气息和思辨色彩。D文章写对雨声的不同感爱,实际也暗示了生命成熟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既要保持青年人的热情、激情,又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生命才能走向圆满。E作者把风声比作“大幕揭开的前奏”,把雨声比作“大自然的赞美诗”,把

11、闪电比作“闪烁变幻的舞台灯光“,独特新颖而又贴切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三、 表达交流13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要求以“我们”做句子的主语,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像“九星联珠”之类的天文奇观出现在古代,迷信思想浓厚的古人会视为“上天示警”而为之震恐,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会把它作为一种自然美来欣赏。改写: 。14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与下文组成排比句。未品尝过酸涩的人,无法真正体会甜美。 , ; , ;拒绝艰苦创新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发明的快乐。总之,拒绝酸涩的人,永远不能体味甜美的甘醇。【高考展示平台】(2007年高考试题重庆卷) 阅读下文,完成14

12、题。告别三峡赵本夫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