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前方练习题苏教必修1.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4176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前方练习题苏教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前方练习题苏教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前方练习题苏教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前方练习题苏教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前方练习题苏教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前方练习题苏教必修1.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前方练习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辜(g)负 眷(jun)恋 连缀(zhu) 雨雪霏(fi)霏B翘(qio)首 巍(wi)峨 欷(x)嘘 安然无恙(yng)C. 谪(h)居 悠邈(mi) 低徊(hu) 小人所腓(fi)伯门D寥(1i0)落 搭讪(xin) 发轫(rn) 忐忑(t)不安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苍茫 费尽心机 绝纶 离乡被井 D焦燥 萍飘四方 静谧 糜使归聘 C惠赐 繁华酥骨 悠藐 悲欢离和 D筏船 粉身碎骨 潦倒 概莫能外 3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几个大苇坑)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

2、“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_之势。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_,有留恋,有惋惜。_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_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A浩渺 惆怅 如果即使B浩渺 徘徊 因为虽然C渺茫 惆怅 因为虽然D渺茫 徘徊 如果即使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

3、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淖,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达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撩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

4、: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客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

5、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 文章开头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从上面文字看,你认为为什么人会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_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四顾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请分别说出“家”“路”眼前与心中”的丰富内涵。 (1)家:_ (2)路;_ (3)眼

6、前与心中:_ 人与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上面第5节的内容在乡土情结中也有涉及,也写“离家”。请说说两者立意的差别。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

7、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

8、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

9、,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

10、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B.我们欣赏这种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 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D. 戴叔伦的“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根据全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

11、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历来以最能表现诗人主观感情世界的诗品为上乘之作。B我国古代咏花诗词首先追求“形似”,其次追求“神似”,以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C. 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只有通过“神似”,才能体现其历史认识价值与艺术审美价值。D. 我国古代咏花诗词往往通过“神似”,以体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6. 填人下句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 每逢望夜,_,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上下空蒙,一碧数顷, 一轮当空,月亮闪耀于碧波之上, 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 A B C. D7.(2005年高考辽宁卷,24)阅读下面一则寓言,用一个精练而深刻的语句总结其寓意。(不超过10个字

12、)螃蟹妈妈对儿子说:我的孩子,你别再横爬了,直爬多好看啊!小螃蟹回答说:好妈妈,一点儿不假。如果你教我直爬,我一定能学着做。螃蟹妈妈用了各种方法尝试直爬都不行,于是她才明白起初那样要求孩子有多愚蠢。参考答案http:/www.DearEDU.com 前 方1A(B翘首qio;C.谪居zh;D搭讪shn)2D(A纶-一伦、被-一背;B糜-一靡、燥-一躁;C藐-一邈、和-一合)3A(浩渺:形容水面辽阔;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或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计。惆怅:伤感、失意;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也喻犹疑不决或事物在某节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第句中,两处分别应填表示一般性假设的“如果”和表示让步假设的“

13、即使”) 祖先为生存不断迁徙,奋进的习性与欲望成为人们的无意识积淀。外界的诱惑,闯荡世界的生命快感或虚荣心使人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身或心受不住家的束缚,要远行。(1)它不是目的地,而是一个驿站,一个港湾;(2)是奋斗的轨迹;(3)永存不灭的希望。(大意对即可)乡土情结中的“家”是精神的归宿,而这里人要离家远行的“家”则是身或心的束缚。.C(A.判断过于简单、笼统;B.“趣味”的内涵太偏狭;D.搞错了主体对象,不应是“咏花诗词”。).B(此项属于鉴赏活动,不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A(此项属于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A(B项“首先、其次”的判断不妥当;C项“只有才能”的判断绝对化;D项之意文中没有。) 6A(由月写起,再写月下水上景色,最后写相关景物)7身教胜于言教 如超出要求字数,每超过一字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用心 爱心 专心 116号编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