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综合模拟训练卷一A卷含解析0119168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4142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综合模拟训练卷一A卷含解析0119168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综合模拟训练卷一A卷含解析0119168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综合模拟训练卷一A卷含解析0119168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综合模拟训练卷一A卷含解析0119168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综合模拟训练卷一A卷含解析0119168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综合模拟训练卷一A卷含解析0119168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十六单元综合模拟训练卷一A卷含解析01191682.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六单元 综合模拟训练卷(一)(A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张岱年先生主编的中华的智慧一书“智慧”一词是张岱年先生对应于西方哲学的原义

2、“爱智”提出的,体现出自觉的对话意识和民族意识。他说:“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问道,道即真理,亦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张岱年先生将“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若想真正触及中华智慧,个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毫无疑问,精当的个案研究是本书的特点,区别于大而化之地讨论中国文化的数以千计的著作。比如讨论老子,阐释了“道为万物之索”“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问题,立论相当准确地概括了老子思想中尚柔、尚自然、反造物主的精神特质。“如果说孔子仅对鬼神、上帝有

3、所怀疑的话,那么老子的道则彻底推倒了上帝的宝座,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这个论断是有理据的。在老子的道出现之前,上帝有着无上的荣光,它派生出的文化也充斥着权力与等级关系,老子独特的“道”论正是时代的产儿,他将人类从上帝的威权统治下解放出来。在老子的有些著作中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而他所肯定的价值和意志毫无上帝的影子,他彻底地与威权决裂。关于儒道之区别,作者说:“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儒家希望通过每个人,特别是君王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天下太平、万民幸福;老子希望社会的治理者约束强制的手段,追求实现自然而然的理想

4、秩序。”这样通脱中肯的见解在书中比比皆是。张岱年先生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文化研究,他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他一生致力于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张先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西方文化的注脚,也没有将中国文化当作人类文化中的异类,而是努力将中国文化容纳到人类文明的历史洪流之中。他在本书序言中说:“中国哲人,在一定意义上,富于探索精神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彼此立说不同,但都肯定穷理的必要,都肯定世界是有理的,学问在于认识此理,生活在于体现此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哲学可以说富于理性精神。但是,这种穷理的传统却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

5、,以致没有孕育出近代实证科学。”此种高屋建瓴的中国文化观,成为本书重要的纲领与血脉。本书一方面寻绎着“理性精神”,另一方面又试图以历史唯物论的理论视野观照先秦诸子、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家们,超越他们的旧哲学。他在书中还提出任何文化形式也不是教条地、理念性地存在的,它往往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阐释中。中华文化的复兴与时代性存在,依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现代的解读和实践。(摘编自李瑞卿建构中华智慧谱系评张岱年主编)1. 下列对于中华的智慧一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书中“中华的智慧”是指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是有别于西方智慧的最高智慧。B. 张先生在书中提到

6、: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神论传统最早可以从老子的“道”的理论中找到依据。C. 书中关于老子的研究认为摆脱了神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是老子著作的显著特征。D. 著作中提到的“道”,不同于西方的“爱智”,是接近于老庄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的概念。【答案】B【解析】题干问“下列对于中华的智慧一书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张冠李戴,“是有别于西方智慧的最高智慧”不对,张岱年先生认为“道”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C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在老子的有些著作中摆脱了种灵崇拜,充分肯定人的价值与意志”;D项,曲解原意,原文是张岱年所说的“道”具体概括为“人生之

7、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涉及宇宙观、伦理观、方法论等内容,与庄子的“道”不同。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分析,最后提出要古为今用,树立民族文化复兴的观点。B. 在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大量引用了张岱年先生作品的原文,具体地展示了中华的智慧的哲学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C. 张岱年先生认为建构中华智慧谱系的方法就是加强个案研究和建立唯物史观,这也是本文展开充分论述的两个重要角度。D. 文章第三段引用序言的原文证明了中国哲人是富于探索精神的,中国哲学是富于理性精神的。【答案】C【解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

8、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文章是从个案研究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两个方面展开的,但并不代表这是张岱年先生构建中华智慧谱系的方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岱年先生的这本书之所以能真正触及中华智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进行了精当的个案研究。B. 因为作者认为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上增加了一个价值取向,所以说道家思想其实是儒家思想的有益补充。C. 中国近代之所以没有孕有出实证科学,很大程度上是由

9、于穷理的传统没有和重视实证的态度结合起来。D. 张岱年先生既认为中国文化是独立于西方智慧的另一种人类文明,同时又主张必须综合中西文化之长才能创造新型的中国文化。【答案】B【解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B项,强加因果,“道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有益补充”错误,原文是“作者说:道家思想是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之上增加一个自然而然的价值取向,并非简单否定儒家伦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10、-6题。说田野阎连科说起田野,委实人为地有了过多的诗意。但它诗性的本质,却是极少有人去发现,去展示,去述说。我们看到的田野的文字,如同山梁上叠起的阳光,一杆杆、一束束,把黄褐色的土地照得很是溢光流彩了,十二分地金银化了,可那些真正从土地深处溢入生活营养了人生的东西,却被写诗的笔忽略去了。也读到过田野上生发的苦难的文字,泪成得很呢,血也红得很,然那土地对泪和血的吸收却是不见了的,至于血泪在和土地融合之后,新的温馨的丰沃,也是很少有人看到。我想,田之所以称为田野,并不是因为收割前它四处漫流着黄灿灿的麦香,不是秋天那个很少的天数里,山上山下,漫无边际地到处都是红彤彤的色泽。这些都未免太为诗情,太为次

11、要。我是这样想的,你既然是田野,你不生长庄稼你干什么?作家和诗人都是田野的外姓人家,只有农民们不是。那些人喜欢面对田野惊惊乍乍。老成的农民们,面对田野是什么也不说的,他们月深年久的沉默,和田野深处那没有形声的诗性,其实有着无尽的沟通和暗合。如果你们觉得我还像个农民,记得我的祖祖辈辈都还埋在田野里的话,或多或少,就请信我这么一句:真正的田野是没有的。诗是诗人们的诗,文是文人们的文,田野上并没有那些优美的景物,没有那些诗文。真正理解田野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就是农民。农民不把田野称田野,农民称田野只说一个字:地。田野这词语本身,就是被诗化了的。几分的诗意,就隐含了几分美美妙妙的假。地,才是还原了田

12、野的本身哩。地也并不是说有土就是地,必须有劳作,有风不调、雨不顺,必须有许许多多的人,不知从哪一辈开始,祖先们就都埋在那里,连骨头都化成了雾浓浓的土,不小心才会偶见一块布满细小蜂窝的骨核,这才算勉勉强强有了地样。还应该说的,地上不一定要有战马的蹄痕,牛蹄比战马的蹄痕更为接近地心。马蹄太历史化了。田野已经被历史压得潮汗浸浸,那些真正在田野或地里生存的人,却大多被历史挤到了马路边上,且似乎也是该着的,他们也那么地不以为然。我以为,地也好,田野也好,诗也好,文也好,真正的田野,不是土的丰厚或者贫薄,不是丰收或者歉收,不是马蹄或者牛蹄,该是庄稼和荒草之间,秋天和冬天之间,活着和死去之间,孤孤寂寂地站了

13、一个人;男人也好,女人也罢,但他(她)是必必然然的农民,脸上布满了爷爷的皱纹,搭了一缕奶奶枯干在额上的灰白的头发,远远地瞧去,宛若一柱被雷击劈了的桩木,近了,你才看见,他或她的怀里,拖了一个死了的孩娃。孩娃的肚子鼓着,嘴角挂了浅红灿灿的笑。他是吃了新的将熟的毛豆胀死了的,所以他死了还笑。那人是去找埋藏孩娃的地方,走了千里万里,昼行夜宿,黄昏前赶到了田野的一沃田头,说这里好哩,旱能浇,涝能排,你就在这儿活吧孩娃,你爷你奶还在家等着生老病死,我回去给他们准备棺材去了。也就把孩子埋在那儿走了。一路上没有回头望那小小的新坟,却叮叮当当留下一路的歌声:“一路的庄稼一路的土,一路的活人一路的丘,今天我从庄

14、稼地里过,明天我往庄稼地里留。”这歌声是土地真正深刻的诗哩。这个时候,土地才真正有了历史,有了诗性,成了田野。我一直认为,历史并不是时间的持续,人生也不是时间的记忆,只有埋了孩子还一路唱着从土地上直走过的脚印才是时间、历史和记忆。那留下了这种脚印的土地,是真正的人生命运和田野的诗性。(摘编自阎连科散文,有改动)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说田野”为标题,由田野所具备的诗性本质引出话题,先指出有些人不是真正清楚其含义,再用农民与土地的沟通、暗合来阐述田野的内蕴。B. 作者认为,先有土,经过血汗的奋战和浇灌,才逐渐成为地;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15、,先辈们前赴后继,把土地沃成田野,赋予了田野诗性。C. 埋了孩子还唱着歌的农民,和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一样,因为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见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所以他们变得隐忍、麻木。D. 全文“说”田野,“说”既含描写之意,又有“论”的意味。“说”的对象是田野,也有田野上劳作的人;“论”了田野的内涵,也赞美了田野的诗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C项,不是麻

16、木,应该是一种隐忍和坚强。5. 本文第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参考答案】修辞格:排比、比喻。比如“不是不是该是”;“宛若一柱被雷击劈了的桩木”等。大量使用短句,整散句结合,比如“地也好,田野也好,诗也好,文也好”。口语化,比如“说这里好哩,旱能浇,涝能排,你就在这儿活吧孩娃”。整体语言风格冷静理性、深沉蕴藉。(如果从叠词、细节描写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语言特色。语言特色题作答时可以从作者用词、长短句式选用、修辞、语言整体风格、人称使用或变化等角度考虑。本文第段从语言角度赏析,在用词方面,使用叠词,如“孤孤寂寂”“必必然然”“叮叮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