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2.6《兵车行》学案 语文必修2.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3796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2.6《兵车行》学案 语文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南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2.6《兵车行》学案 语文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南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2.6《兵车行》学案 语文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南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2.6《兵车行》学案 语文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南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2.6《兵车行》学案 语文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2.6《兵车行》学案 语文必修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安阳二中高中语文 2.6《兵车行》学案 语文必修2.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兵车行学案【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学习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

2、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2、作者生平(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

3、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3)陷贼

4、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

5、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

6、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

7、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4、创作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

8、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一、预习案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 )哭声直上干云霄( ) 归来头白还戍边( )千村万落生荆杞(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 行人但云点行频: 去时里正与裹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山东二百州: 禾生陇亩无东西: 役

9、夫敢申恨: 县官急索租: 信知生男恶: 生女犹得嫁比邻: 3、翻译下面句子。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第二课时一朗读诗歌,初步把握文本内容1、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2、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3、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二、诵读指导赏析:唐王朝和吐蕃作战是处于劣势的,胜少败多,损失惨重。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着回来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阳桥边生离死别,哭声震天的凄

10、惨景象。 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第二段,“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第三段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三、分析诗歌的第一段1、朗读诗歌的第一段,思考: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2、

11、说说“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四、分析诗歌的第二三段1、朗读诗歌的第二段,思考问题诗人在第二段中怎样具体陈述“点行频”这一诗眼?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2、朗读诗歌的第三段,思考问题(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2)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

12、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3)文章结尾写到苍苍的白骨、冤鬼的哭诉对全文有何作用?这里采用什么表现手法?五、深层把握文章主旨1、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思考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把“君不闻”和“君不见”这两幅画面合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2、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补充:诗歌写作鉴赏1章法严密。形式上采用古称“一头两脚体”的结构方式。从整体看,节奏

13、整齐又略有变化;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内容上,一是前后呼应,二是层层递进。2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通过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出来。重墨铺染。大氛围的粗略勾勒和具体动作的细致刻画相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而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的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

14、追奔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江淹别赋说:“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因而也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