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无答案.doc

上传人:li****i 文档编号:127236709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普通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质量监测无答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试题第一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戏韵画意王青 中国戏曲人物画是以传统戏曲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且以中国画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的画种,以传统的中国戏曲人物入画,是一种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当代中国画画家韩羽先生曾说过:“中国戏,中国画,虽不同名,却是同姓,似是姐妹。”二者同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在此土壤中的中国画和中国戏曲有着一定的相通性和规律性,以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戏曲,最能把中国特有的那种东方艺术神韵表现的淋漓尽致。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形象。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就一直未停止对意象神韵追求的步伐,艺术创作

2、对于美的要求不仅仅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摹写,而是要走进人的内心,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画要传神,有韵味。若说中国画是静的艺术,那么中国戏曲就是动的艺术。在中国戏曲里,意象是一种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表“意”形式,戏曲中的道具及环境不一定要准备的面面俱到,但是它所要营造的氛围、效果一定要表现出来。戏曲舞台上往往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高度提炼和升华,它要表现的意蕴主要在于演员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之中。戏曲舞台在观众面前所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一个产生美的联想的世界。 中国戏曲人物画具有“三感”,即“动感”、“美感”、“情感”。戏曲中有很多程式化的动作,

3、如手、眼、身、发、步等表演程式的戏曲语言,这些动作都是从生活中提炼而来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根据塑造的不同人物形象有其不同的动态。往往画家们可以抓住舞台上最精彩的一瞬,将一些富有动感美的典型瞬间融入画家本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在画面上。戏曲艺术是美的艺术,戏曲人物不论服饰、妆容、还是表情、神态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中国画和戏曲都追求神似重过形似,重在表意,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关键在于传神,将画面所表达的意味传达给看画之人,从而产生共鸣。我们鉴赏戏曲人物画时,“三味”(“韵味”、“趣味”、“戏味”)是重要的标准。一幅优秀的戏曲画,这“三味”缺一不可。韵味指的是要充分表现出戏中人的内心情感。”“趣味”主要

4、指的是人物造型要加上画家对其有意的加工改造,或变型或夸张,而不是单纯的对其描摹。“戏味”体现的是中国戏曲独特的艺术风采。戏曲本身就带有很高的符号性,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中国戏曲,将戏曲本身的戏曲语言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 不论是“三感”还是 “三味”,可以说都是对中国戏曲人物画概括简练的总结。将戏曲与中国画两种传统艺术糅合起来,形成一种别具一格、有着独特魅力的新艺术形式,它所体现的神韵和美感是对东方艺术最好的诠释。 在中国戏曲人物画的创作中,戏曲画作品与戏曲表演是有一定差距的。戏曲画的创作作品既可以是戏曲表演本身的真实写照,也可以是经过作者有意识的对戏曲表演进行加工改造,从中提取一些元素或

5、者是符号语言来进行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戏曲本身作为戏曲创作的母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曲演员程式化的妆容、脸谱、头饰和服饰,鲜艳的色彩,带有夸张性质和一定寓意的图案以及所扮演角色的性格特征,这些都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十分入画。 中国戏曲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戏曲人物画的表现方式也愈加丰富,基于传统,在老戏的基础上人融入新的艺术观念加以创新,形成新的绘画创作语言。1下列关于“中国戏曲人物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戏曲人物画属于中国画系列,于中国戏曲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它以传统戏曲人物为题材,且用中国画的形式来进行表现。B 中国戏曲人物画最能把中国特有的艺术

6、神韵表现出来,它具有动感、美感、情感的特点,欣赏着能借以产生一个美的联想世界。C中国戏曲人物画是一种追求戏韵画意的艺术形式,关键之处在于传神,注重将画面所表达的意味传达给观众,从而产生共鸣。D中国戏曲人物画都是韵味、趣味戏味缺一不可的作品,它要求将戏曲语言与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相融合,与戏曲一样重在表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的中国画和中国戏曲一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都追求神似重过形似,都追求意象神韵。B 画要传神,要有韵味,说的是画的创作不仅仅是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摹写,而且是要走进人的内心,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C 戏曲艺术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7、提炼和升华而产生的,而演员的情景交融的唱、念、做、打,是其意蕴的主要表现形式。D 戏曲人物的服饰妆容、表情神态都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人物表演的夸张性和图案的寓意性都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尽管中国画是静的艺术,中国戏曲是动的艺术,但两者都追求一种心灵的感触,都强调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情景交融。B 中国戏曲中手、眼、身、发、步等表演程式化的动作从生活中提炼而来,既构成了戏曲语言,也为画家们的创作提供素材。C 戏曲画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戏曲艺术不同,其创作一方面参照戏曲表演本身,一方面需要对戏曲表演进行加工改造。D 中国戏曲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

8、展,戏曲人物画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新的艺术观念,以形成新的绘画创作语言。二 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毛喜,字伯武,荥阳阳武人也。右卫将军韩子高始与仲举通谋,其事未发,喜请高宗曰:“宜简选人马,配与子高,并赐铁炭,使修器甲。”高宗惊曰:“子高谋反,即欲收执,何为更如是邪?” 喜答曰:“山陵始毕,边寇尚多,而子高受委前朝,名为杖顺,然甚轻狷,恐不时授首,脱其稽诛,或愆王度。宜推心安诱,使不自疑,图之一壮士之力耳。”高宗深然之,卒行其计。及众军北伐,得淮南地,喜陈安边之术,高宗纳之,即日施行。又问喜曰: “我欲进兵彭、汴,于卿意如何?”喜对曰

9、:“臣实才非智者,安敢预兆未然。窃以淮左新平,边氓未乂,周氏始吞齐国,难与争锋,岂以弊卒疲兵,复加深入。且弃舟楫之工,践车骑之地,去长就短,非吴人所便。臣愚以为不若安民保境,寝兵复约,然后广募英奇,顺时而动,斯久长之术也。”高宗不从。后吴明彻陷周,高宗谓喜曰:“卿之所言,验于今矣。”高宗委政于喜,喜亦勤心纳忠,多所匡益,数有谏诤,事并见从,由是十馀年间,江东狭小,遂称全盛。唯略地淮北,不纳喜谋,而吴明彻竟败,高宗深悔之,谓袁宪曰:“不用毛喜计,遂令至此,朕之过也。”初,后主置酒于后殿,展乐赋诗,醉而命喜。于时山陵初毕,未及逾年,喜见之不怿,欲谏而后主已醉,喜升阶,佯为心疾,仆于阶下,移出省中。

10、后主醒,乃疑之,曰:“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令见人事也。” 乃以喜为永嘉内史。喜至郡,不受俸秩,政弘清静,民吏便之。喜在郡有惠政,乃征入朝,道路追送者数百里。其年道病卒,时年七十二。(节选自陈书毛喜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脱其稽诛,或愆王度 愆:过错B 安民保境,寝兵复约 寝:停止C卿之所言,验于今矣 验:证实D唯略地淮北,不纳喜谋 略:攻占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令见人事也B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

11、令见人事也C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令见人事也D我悔召毛喜知其无疾但欲阻我欢宴非我所为故奸诈耳当乞一小郡勿令见人事也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毛喜思虑深远。韩子高有谋反迹象时,毛喜奏请高宗简选人马,调拨给韩子高,并赐予恢炭,使之修缮武器盔甲,目的在于稳住子高,使其推迟作乱时间。B 毛喜明察时势。高宗想进兵彭、汴,毛喜认为淮左刚平定,好不太平,不能凭借疲惫之师与周人争锋,高宗不听,结果吴明彻作战失败,损兵折将。C 毛喜受高宗宠信。高宗把政事委托给毛喜,毛喜也尽忠竭诚,知无不言。所言之事大多被高宗听从。于是十余年间,狭小的江东开

12、始呈现出全盛局面。D 毛喜忠诚敢谏。陈后主在父丧不久就大摆筵席,并且命令毛喜喝酒。毛喜不高兴,想进谏但皇上已醉,他就假装发病,仆倒于地。后主酒醒后就贬了他的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宜推心安诱,使不自疑,图之一壮士之力耳。(5分)(2)高宗委政于喜,喜亦勤心纳忠,多所匡益,数有谏诤,事并见从。(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史达祖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殊方路永。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

13、忧心耿耿。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注】南宋开禧年间的一个六月,史达祖与南宋使团离开临安,前赴金国恭贺金主生日,八月中秋到达河北真定,夜晚住宿在真定馆驿中,这首词就是在馆驿中写成。8 你认为“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请简要赏析。(5分)9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 , 。”(3庄子逍遥游中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

14、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 。”乙 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最后的呼唤李光伟(1) “回来,回来,隔山绕山来,隔水过桥来。莫在外面冷着饿着快回来,回来穿衣吃饭来”故乡的七月,弥满在村庄上空的不仅是那一阵阵的稻花香,还有这悠扬的叫魂声。(2)那时你若丢三落四忘了什么,就会被大人恨恨的骂一句:“魂不守尸”。若你精神萎靡,不喜动荡那一定是魂不附体了,到了七月,家人就会认真的给你叫魂。奶奶早早的就把

15、那松柴做的火把晒了又晒。进入七月开始叫魂,奶奶一手点着火把,一手端着米碗,米上放有鸡蛋,鸡蛋上绕着红线,三寸金莲移动在村间巷道上,悠扬的呼喊着“回来,回来,莫在外面冷着饿着快回来”我跟在后面,挥动着平日穿的破衣服摇旗回应“回了,回了”,心里却想着那颗绕着红线的喷喷香的鸡蛋。所有的伙伴家家都在叫魂,呼唤声此起彼伏:“宝财回来,六顺回来,双狗回来,盼弟回来”声音在山谷间回响飘荡,如小村的呼唤,又如全村的和声歌唱。(3)因为奶奶的虔诚,我的魂魄始终没有飘远,紧紧地依恋着那小村,那家乡。直到那年走出大山,到城里上了中学。在课堂上新学了一门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至此,我认定奶奶的叫魂是在搞封建迷信活动,我是被那玖鸡蛋引诱的。回望那小村,仿佛被一种叫愚昧的云笼罩着。那年的七月,奶奶依旧准备着火把、米碗、鸡蛋。确又在我的反对和指责中收了起来。奶奶依旧笑呵呵的说“好,好,宝财长大了,不用叫魂了”。那一年叫魂的声音稀疏了许多。(4)看来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