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古典文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12723662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古典文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德国古典文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德国古典文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德国古典文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德国古典文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古典文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古典文论》PPT课件.ppt(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德国古典时期文论 德国古典时期文论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文论 之所以称作德国文化的古典时期 是因为德国的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 艺术家 历史学家都把古希腊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理想范型来尊崇 与德国古典文论密切相关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 产生于18世纪后期 以1790年康德的第三批判 判断力批判 的出版为起点 经过费希特 谢林 席勒 歌德 到黑格尔集大成 而以费尔巴哈为终结的德国美学流派 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德国古典美学全面探讨了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是西方美学的一座高峰 西方两千年古典形态美学的集大成和最高成就 德国古典美学的产

2、生 是畸形 落后的德国社会中 由法国大革命触发的一场精神领域的革命及其结果 从美学自身来看 是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综合的结果 18世纪末的德国 恩格斯 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 国内的手工业 商业 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 农民 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受双重的苦难 政府的搜刮 商业的不景气 贵族和王公都感到 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 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了他们日益庞大的支出 一切都很糟糕 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 没有教育 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 没有出版自由 没有社会舆论 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 除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 一种卑鄙的 奴颜婢膝的 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

3、了全体人民 一切都烂透了 动摇了 眼看就要坍塌了 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 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霹雳一样击中了这个叫做德国的混乱世界 欢呼 歌颂法国人民 向往 很快憎恨革命 从康德到黑格尔无不表现出极大热情 但是 对贵族的腐朽和人民的暴力表示强烈反感 他们希求的不是现实的暴力统治 哪怕人民的暴力 而是各阶级和谐相处的乌托邦 康德谈 善良意志 位我上者 灿烂星空 道德律令 在我心中 席勒 通过审美王国走向政治的自由 谢林 审美直观额艺术当做人类的自我完成 鼓吹 神话哲学 和 天启哲学 黑格尔 把现实生活的一切都解释为绝对精神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发

4、展 西方哲学背景 西方哲学走向18世纪 出现由自然本体向认识论的转变 认识论内部 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以及融合趋势英国经验主义注重感性经验 大陆理性主义主要在理性观念范围内讨论哲学 在统一感性和理性关系的趋势下 康德们对审美和艺术中的感性和理性的关系 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综合路径 德国古典时期的文论就是以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作为思想基础的文论 总体有以下特点 一 人道主义意识强烈 反对暴力革命 主张在人的精神领域和意识范围之内的改革 都把美和审美以及艺术当做完整人性 解放人类 实现社会的自由 平等 博爱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 康德 判断力批判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 费希特 人的使命 谢林 艺术哲学 黑

5、 美学讲演录 费 基督教的本质 充盈着抽象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 二 以综合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为目标 力求把哲学 美学 文艺之中的感性和理性 形式和内容 现实和理想 主体与客体 个别与一般 必然与自由统一起来 克服以往哲学 美学 文论的片面性 三 由浪漫主义逐渐转向古典现实主义由康德的天才论 自由游戏说 经过席勒和歌德的阐发 到黑格尔就基本倾向于古典现实主义了 即以古希腊 古罗马古典艺术形态为理想的现实主义 1794 1805年 德国形成了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古典文学高峰 同时 以康德 费希特 谢林为基础形成了早期浪漫主义流派 耶拿派 后遭歌德 席勒的批判 黑格尔美学的嘲笑

6、 逐渐式微 19 20世纪之交 德国文艺主要是自然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四 德国古典时期的文论 从康德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这种发展表现为两个趋势 由主观精神逐步过渡到客观精神 由外在辩证法 外在的对立统一 逐步发展为内在辩证法 内在的对立统一 康德 费希特 谢林 席勒 黑格尔 康德 费希特的主观唯心哲学催生了德国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歌德的自然神论 席勒和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指导了德国古典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康德 1 康德的哲学思想理性派主张所谓天赋观念 人的理性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人靠理性就能获得普遍必然的真理 康德把他们称为独断论者 经验派反对天赋观念说 认为一切观念都来

7、自感觉经验 人的心灵只是一块 白板 要由经验把印象或知识刻印在上面 这一派的极端分子甚至根本否认有所请普遍必然的真理 也不承认因果联系 康德称他们为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 康德相信当时一种流行见解 如果有两种相反的意见相持不下 真理必在其中间 因此 他想取两派的合理成分 摈弃其弱点 构成一种新的哲学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调和 即创造一个新的体系 我们的世界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物自体 一是现象界 前者超越于自然界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后者就是我们周围的自然界 它受必然规律的支配 我们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 只能达到现象界 而不能达到物自体 物自体是不可知的 这就好象我们住在一个小岛上面 我们活动的范围

8、只以小岛为限 至于岛的外面 那浩瀚无边的汪洋 则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了 小岛就是现象界 汪洋则是物自体 普遍性和必然性 不能来自于经验 经验都是受条件限制的 都不长久可靠 只有先天的理性 方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因此 真正的科学的知识 都应当建立在先天的理性上 建立在先天理性上的综合判断 他称为先天的综合判断 一切科学的知识 都必须是先天的综合判断 他认为先天的综合判断 只涉及知识的形式 而不涉及知识的内容 内容来自物自体 这是不可知的 正好象我们抓一把雪 雪的本身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 我们所能知道的 只是打上了手掌印子的雪的形式 这样 我们的认识只限于形式 形式也不是来自于客观事物的本身 而是我

9、们人的主观所具备的 那就是说 我们人的理解力本身先天地具有一些感性形式 如时间 空间等 以及一些概念形式 如因果律 必然律等逻辑范畴 这些形式或范畴都是主观的 我们人把它们赋予外物 外物也方才具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形式 人的主观先天地具备了一些具有普遍性或必然性的形式或范畴 然后再以这些形式或范畴作为模子 把客观世界加以塑铸 于是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现象了 正因为这样 所以在康德看来 现象世界本来是人的理性所创造的 因此人的理性就能够认识现象世界 至于物自体 它超过了理性的范围 它不是理性所创造的 所以也就不能够认识了 人的认识能力 主要是理解力 即以现象界作为认识的对象 关于理解力如何运用各种范畴

10、 来对现象界进行整理和认识 这是属于 纯粹理性判断 探讨的范围 超过这个范围 我们人的理解力 如果企图去认识物自体 那就将陷入不可挽救的矛盾 各种 二律背反 的当中去 因此 人的理论认识的范围 是超不过现象界的 为了安身立命 他需要知道宇宙万物的究竟 他需要知道全体 也就是说 他需要知道物自体 当他还不能认识物自体的时候 他会镑徨不安 他的生活将会缺乏坚实的根据 这怎么办呢 康德说 既然我们不能从理论上来证明物自体 那么 我们就在实践上去信仰 康德的面前就出现了两个世界 一个是以理解力行使职能的现象界 它受自然的必然律支配 一个则是以理性行使职能的物自体 它不受必然律的支配 它是自由的 前者是

11、自然 后者是道德 前者属于理论认识的范围 后者属于意志信仰的范围 这两个世界不仅彼此独立 各有各的界限 而且壁垒森严 当中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道德的秩序必须符合自然的秩序 道德的法则也必须要在现象界中发挥作用 这样 如何架一座桥梁 把两个世界中的鸿沟沟通起来 就成为康德哲学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判断力批判 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 判断力 这座桥梁 把现象界和物自体 把自然的必然和道德的自由 沟通起来 但是 理解力所面对的自然现象 是受必然律支配的 没有自由 而理性所面对的整体的理念 如灵魂不灭 上帝等 则是自由的 那么 自然的必然和理性的自由 又怎么能够在判断力中取得和谐和统一呢 在实践理性的道

12、德世界中 是有目的的 首先 如果把自然界当成个别现象来看 它完全受必然律的支配 没有目的 可是 如果把自然界当成整体来看 它就有目的了 这样 从自然的整体来看 我们就可以在机械观之外 另外发现一种目的观 其次 我们还可以从自然对于我们人的主观认识方面来看 我们会发见 自然的形式符合于我们人的主观认识的目的 那就是说 一方面 我们人先天地具有主观认识的能力 另方面 自然的形式经过天意安排 恰好符合我们主观认识的能力 因此 对于我们人的主观能力来说 自然是符合于目的的 这种符合目的 康德称为主观的目的观 也就是审美观 当外物的形式符合了我们主观认识的目的 我们会产生一种满足或快乐的感情 这种满足或

13、快乐的感情 具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 就成为一种美感 因此 探讨主观的合目的性的问题 就成为审美判断的问题了 一方面是引起快与不快的感情的个别现象 另方面则是要使这种快与不快的感情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也就是说 使它从快感上升为美感 正因为这样 所以审美的判断也是一种先天的综合判断 2 美得分析康德对美的分析 是从区分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开始的 一 从质的方面进行分析 二 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 三 从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四 从方式方面进行分析 总之 审美判断包含许多二律背反 但切实一种自由 来自想象力 的合乎规律性 来自理解力 的活动 这既是它的总的特点 1 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

14、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审美不涉存在 只涉形式 因而无利害 超功利 和知性判断一样 但不是毫无温情的 具有愉快与不快的情感判断 2 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 可以普遍传达 和知识一样 但不依赖概念范畴 3 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 但感觉到这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 主体与客体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客体没有外在目的 却符合主体的内在目的 4 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 来自 共通感 的必然性必然性建立在康德假设的先验通感 人人都有的心灵机能 之上 3 崇高的分析其一 从客观对象来说其二 从主观的心理反应来说其三

15、 崇高和美的最重要和内在的差异其四 崇高和美产生的心意状态是不同的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二 崇高理论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康德著 何兆武译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 艺术的分析 首先 分析了艺术本身的规定性 其次 要创造艺术 就要靠天才 第三 分析了艺术规定性和天才之后 根据语言的表达方式 对艺术进行了分类 一 文艺本质论 游戏说 实质 是一种 自由说 文艺是不受任何外在束缚的 自由的愉快 标志着活动的自由和生命力的畅通 基础 对审美本质的认识 情感判断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自由的合目的性 意义 欧洲文艺理论史上长期发生影响的 游戏说 的滥觞 含义 文艺是通过形象实现的 对

16、于理性的不受任何障碍的自由的观照 1 包含着理性观念 不是自然 它是艺术与自然 艺术美与自然美之间最重要的区别 自然只有在像似艺术时才美 2 艺术美是通过形象实现的自由观照 使其理性目的显不出任何痕迹 显露的是如同生活本来面目的形象 不是科学 不是手工艺 A艺术与手工艺劳动的比较 在内容上不受对象的存在束缚 没有明显的外在目的 B艺术与科学的比较 在形式上不受对象的概念束缚 以形象为形式 科学则以概念为形式 形象不是蕴含一个概念内容 而是可以蕴含无限丰富的内容 三 天才论天才的四个特点 独创性 不是模仿 不遵循某种既定法规进行创造 自然性 表现为自然禀赋 天才不能科学地指出它如何产生作品 它是作为自然才为艺术定规律 典范性 天才的创造是艺术典范和评判的准绳 仅限于美的艺术 其他领域无天才 在科学领域 明确认识到的规律是先决条件 四 成就与局限 美学思考的体系化 将前人零星模糊的观点系统化 使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集中而完整地概括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质和规律 美学思考的主体化 主体性是一切审美现象展开的条件和根据 局限 超越社会历史 脱离实践活动 第二节席勒 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席勒其他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