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热点题型专题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集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22485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二轮热点题型专题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集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二轮热点题型专题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集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二轮热点题型专题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集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二轮热点题型专题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集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生物二轮热点题型专题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集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二轮热点题型专题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集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二轮热点题型专题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集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3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题型专练)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答案D解析这是一个利用概念图考查种群数量特征关系的题目,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确定图中数字代表的是种群数量特征中的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然后根据出生率、死亡率对种群密度的决定作用确定,最后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影响年龄组成,确定是年龄组成,则为性别比例。 2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

2、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答案B3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答案C解析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K/2

3、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4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组成答案D5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的鸟笼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在连续10年内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

4、(图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因为放置鸟笼的位置固定,此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为样方法B02年内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种群数量下降是从第4年后开始的D第4年和第8年种群数量相等答案C解析调查大山雀种群数量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02年内种群增长率大于1,则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4年后增长率开始小于1,种群数量下降;第4年和第8年种群增长率相等,且第4年种群数量多于第8年。6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B调查

5、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答案D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7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方格为2mm2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

6、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答案C8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答案B解析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标准的“J”型;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9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

7、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ND在t1t2时,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B10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出生率死亡率)/时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年份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增长速率0.661.242.813.672.941.650.03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1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

8、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且可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答案:C12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

9、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答案:B1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答案:D1

10、4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答案:A15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解析: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期间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

11、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答案:D16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A种群密度最大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增长速率大于零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老年个体数量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答案:A17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

12、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比较理想答案:B18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内的种群数量先于内的开始下降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

13、、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其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不完全相同,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完全相同,D错误。答案:D19下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B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C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答案:C20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

14、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解析: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组成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形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答案:A21. 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B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