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27224808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读知识二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清单了解常识,传承文化一、官职典制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官职制度1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2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3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4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5我国古代常以爵位封赐大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

2、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7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8“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9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10“封建”“封邦建国”,即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11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12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称为“丁忧”。()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

3、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二)皇室官职14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5建储意思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16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7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8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19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4、 ()20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21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22帝王之女称“公主”,战国国君之女亦称。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汤沐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23“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24掌管皇帝宗室亲族事务的官员称为“宗正”,九卿之一。()25逊位,也称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26“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

5、朝觐见皇帝。 ()27“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的阼阶主位,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三)中央官职28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这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29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30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1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后世沿用。唐以后多用作大臣加官,至明代废。 ()32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全国最高监察、执法长官,主要职责为监察、弹劾百官,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

6、唐复置,但与汉制不同。 ()33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合称为“三公”。在中国古代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34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35秦至汉初,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其中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36太师,西周始置,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春秋沿置,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37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38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掌传宣诏命。司马

7、迁获刑后,曾任此职。()39参政,宋、辽、金、元“参知政事”之省称。北宋年间置为副宰相,元丰改制时废,南宋恢复。元代行中书省亦设。明洪武年间废。()40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职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机要,故其地位很重要。 ()41宋代以后,三省分立之制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元代存中书省之名,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明初犹沿此制,其后废去中书省,以六部的最高长官即尚书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全国事务。 ()42侍郎,西汉武帝以后置,为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设以固定官职,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满三年(一说一年)称侍郎。 ()43三省并存始于魏晋。南北朝后期三省分

8、职逐渐明确。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44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免、评选、考绩、升降等。()45我国秦代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大夫,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46宋代中央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之权,是为二府。()47自东汉始,尚书省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因事务繁多,便分曹办事,后来曹变为部,至隋唐定为六部。()4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49“起居注”,官职名,侍从皇帝左右、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吏。()50明初设中书省,以左右相国、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更

9、名为辅臣。负责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要务。()(四)地方官职5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县制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52汉承秦制,郡的官制跟秦基本相同,只是把郡守改称为“太守”。汉代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国”,设官仿中央。()53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另外,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54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此类官员被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55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跟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设官

10、和州大致相同。 ()56“路”是宋代的一个行政单位,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设转运司掌管财政,以转运使为长官。 ()57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58翰林院是文人和医卜技术人员的待诏处所,随时准备给皇帝讲经论典或作辞赋,或草拟诏令或应和文章。()59明初把行中书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 ()60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有府有州,府、州的长官称知府、知州。 ()61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五)武官官职6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1、”中的“司马”是一种官职,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63太尉,官名,为全国军政首脑,秦朝时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为“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复名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64宋代路、州所置武职有提辖兵甲之称者,简称提辖。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六)官职任免65古代官员遇父母之丧,必须请假回家守孝,这叫“丁忧”;服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阙”。 ()66“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67“缙绅”同“搢绅”,指官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的代称。()68“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父母或

12、祖父母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69“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70“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71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自我诊断12礼部管礼乐、科举、学校等,户部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34. 5.6.7.8“兄终弟及”为商代的一种王位继承制,这种制度经常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争位斗争,商末逐渐取消,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910“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错误,“分封制”是商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制度。秦统一六国

13、后,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但仍分封“列侯”和“伦侯”;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吴楚七国之乱后,分封制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制度不尽相同。11应是“自上而下”。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聘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1213.14.15.16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17我国古代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嫡长子继承。1819.20“皇帝”一词始于秦。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嬴政自以为

14、“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2122.23“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皇帝出行时掌副车,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都加此称号,已非实官。2425.26.27“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的阼阶主位,表示皇帝即位、登基,这与是否“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无关。2829“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并不很高。30“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正确的。“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3132.33.34.35.36.37.38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为“中书谒者令”。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隋改称“内史令”。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3940.41.42.43.44.45.46.47.48唐代门下省被称为“左省”,中书省被称为“右省”,故“左补阙”属门下省,“右补阙”属中书省,与左、右拾遗合称“遗补”。4950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不设丞相,皇帝直接领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