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5 文档编号:12722356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教师用书:高考讲座(二) 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Ⅱ卷非选择题突破 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讲座(二)经济发展历程高考第卷非选择题突破环 节 一“高 考 第 40 题” 规 范 答 题 讲 评(对应学生用书第192页)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

2、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以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

3、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高考示例例(2014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

4、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

5、、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解题思路解答本题要注意“三读”“三找”“三界定”,体现规范答题的要求。材料要“三读”速读材料,两则材料均围绕清代东北移民进行论述。细读材料一,介绍了东北地区“沃野千里,有土无人”,清代向东北移民;材料二指出近代清政府开发东北,移民规模逐渐扩大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清朝建都北京后,开发东北地区;材料二的中心论点是清朝向

6、东北移民的过程。二找体现中心论点的关键句、关键词,材料一中“清廷东北实施军事化管辖”“乾隆年间闯东北者日盛”,反映了清朝对东北的开发;材料二“清政府制定了实边章程”。三找中心点与教材的结合点,清政府对东北的管辖答案要“三界定”第(1)问,注意要求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有关移民的相关史实,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移民过程的特点。第(2)问,要充分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信息,简析移民东北的作用规范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

7、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运用演练1(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

8、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解析】第(1)问,第一小

9、问,根据材料“雍正时期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清政府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分析。第二小问雍正年间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根据材料“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并联系当时的经济政策分析;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及煤铁的重要性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矿产资源的勘探是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特别缺乏的资源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概括。第二小问从对矿业发展、“一五”计划及国家工业体系建立等的影响分析。【答案】(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

10、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近几年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

11、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 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儿”,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

12、次、辩证地分析问题。高考示例例(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

13、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14、“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移徙”“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迟婚与节育”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规范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耕作方式的改进。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

15、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运用演练2(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