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一)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722342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一)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一)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一)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一)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一)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一)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历史(一)Word版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高三入学调研考试卷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历 史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

2、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这从侧面反映出A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D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3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

3、类田庄的增多A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C顺应了豪强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D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5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

4、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乏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7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

5、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A人地矛盾的显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稻麦种植的减少D技术交流的增加8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9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

6、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10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年至1875年,清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岁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A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B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C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D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11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

7、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12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13“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上文旨在A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B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C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4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

8、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4.7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B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C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D“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15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16古代雅典法律规定:每个公民从出生起,城邦就是他的最高监护人,要按城邦的需要来抚养和教育。这反映出雅典A父母失去教育权

9、利B注重培养公民意识C法律有违人文精神D公民教育制度完备17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这表明,罗马法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18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9有学者统计过,“1700年时,英国总人口中尚有60%的人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

10、世纪末时,只剩不到33%”,导致该变化的原因是A近代交通促进人口迁移B环境污染导致了人口的死亡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D工业化发展加剧了耕地的减少201760年以前,英国中间阶层的人数大约占下院人数的八分之一,但到了18世纪末,他们的人数翻了一倍,约占下院人数的四分之一。中间阶层的部分成员可以购买爵位,渐渐接近贵族边缘。这一变化有助于A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B限制国王的行政实权C议会民主制逐渐完善D扩大贵族的政治影响21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

11、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两国的做法A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B有利于调节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C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途径D刺激了各国的出口贸易22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规定用少数民族母语发展国家建设,逐渐实现了列宁提出的民族平等政策。1935-1937年几乎所有的民族语言都从拉丁字母转用了俄文字母,1938年根据联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员会的决议,俄语是苏联所有学校从一年级起必修的课程。这种变化反映了A少数民族语言阻碍社会主义建设B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C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已基本丧失D列宁的民族平等政策被彻底破坏23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

12、情况,这表明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24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A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B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C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D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第II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52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每题均为15分,考生根据要求选择一题进行作答。25

13、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总面积北方南方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51.9251.92590%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

14、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