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上传人:亦明 文档编号:127221027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XX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XX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XX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XX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年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但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却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下面由为大家的辽宁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广义的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但专门化、形式化的教育却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所有人都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并通过教育获得了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可以说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成为与人们关系密切,且越来越有终身价值的社会活动之一。此外,教育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有力手段和重

2、要保证,人类社会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与教育提供的巨大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有直接的关系。也正是基于此,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把发展教育作为战略规划和基本国策。 形式化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剩余产品的出现为体脑分工提供了物质条件时,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随着文字形态日渐完备,学校诞生,教师出现,形式化的教育便宣告开始。学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事情,它标志着教育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社会活动相分离,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开始行使独特的社会功能,在促进社会

3、发展和人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教育是什么 教育是什么,教育又该如何定义,古今中外众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从各种角度对这个问题作过回答:“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从最广泛的意义说来,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如此等等。有人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人从教育对象的角度,有人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有人从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角度,有人从教育效果的角度,对教育进行界说。虽然这些都只是

4、揭示了教育的某一侧面的特征,但是,它们毕竟是越来越趋近教育的内涵。 (一)教育的概念解析 在我国,“教育”一词中的两个字最早并不是连在一起使用的。“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中,“育”字最早见于小篆,均为象形文字。此后,比较早的使用是在古代典籍中庸中:“修道之谓教。”荀子中对“教”字的解释是“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而中国最早的教育学文献学记中对“教”的意义的解释,在“长善”的基础上,又注意到了另一方面“救失”,即“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教”和“育”分别作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和“育”二字连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

5、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清代甲午战争后,中国青年大批留学日本。随着日文书籍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和介绍到中国,日文中的“教育”一词也就被一同翻译过来,“教育”、“教育学”等术语也就渐渐在中国的文化教育界被频繁使用。1906年,清朝学部奏请皇帝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以后,学部正式改为“教育部”。至此,“教育”一词就正式成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导出”,意即对人实行某种引导,引申为把人的某种天赋力量或潜质发掘出来,培育出来。 (二)教育的定义 1.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

6、指一切影响人的活动。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或无组织的,有计划或无计划的,系统的或零散的,都是教育。如:人的一生是接受教育的一生。这里的“教育”就是一个广义的教育。在现代这个学习型社会里,广义的教育弥散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以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在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框架下,从总的方面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7、、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四个构成部分。 (三)教育的属性 对教育的属性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即它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用一定的专门的方式,把人类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行、态度情感、知识文化和智慧才能,使他们的身心获得预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人类智慧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结晶。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动物界是不存在的。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从教育的起源上看,教育起

8、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教育肩负着传递人类经验的使命,与人类社会一同出现;从教育的未来走向上看,教育是形成人的现代素质的必要途径,是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因而,人类社会离不开教育,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劳动方式、生产性质的变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必然要引起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变化,因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发展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功能、内容、方法手段等要素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特点。因此,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因此,

9、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4)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一方面受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的政治经济制约,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步,有它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二、教育的起源 教育起源问题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重要性在于,通过研究,我们不仅获知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何时起源,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揭示教育起源的内在推动力量,即基本动力是什么。因而,教育起源问题的研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教育史领域,它更是一个具有理论思辨意义的基本原理问题。历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如下观点。 (一)神话起源论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认为:教育乃神造之物,即教育与其他万事万

10、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最神秘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各种神话传说都在向人们表达着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受早期认识水平的局限,从而不能正确认识教育的起源。 (二)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具体来说就是源自于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其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他们坚信,教育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已经产生了,教育是生物现象。按照他们的观点,动物是基于生存和繁衍的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

11、巧”、“本领”传授给小动物的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的天性本能和动物界的生存竞争看成是教育的基础。利托尔诺在其所著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最能代表他的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观点,他说:“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在脊椎动物中,人们已经可以确认存在着有意识的教育从观察得到的、互相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已无可争辩地向我证实,即兽类教育和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基础。”英国教育家沛西?能1923年在人民的教育演讲报告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

12、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并且是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须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根本错误在于它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否认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进而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起源不应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和天生的、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也不能把教育过程理解为是按照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种把人社会的教育看做只不过是动物界的这种“教育”的延续和演进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心理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

13、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孟禄的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主要反映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他对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作了考察和分析,据此判定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并且指出在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认为这种“无意识模仿”就是教育的全部基础和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孟禄从心理学的理论 出发,批评了利托尔诺的观点,说他完全忽视了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较之于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

14、理的一面因为人的学习有时的确就是一种下意识的模仿,模仿也确为教育的一种途径,但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这一点是错误的。因为人的这种“无意识模仿”从本质上说也是一种本能行为,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罢了。这种“无意识模仿”肯定不是习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因而表面看起来,教育心理起源论似乎比教育生物起源论有所进步,但事实上,它和生物起源论一样,都是把动物的本能、儿童无意识模仿这种人的类本能与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混为一谈,还是未能超越教育起源问题上的生物学局限,从而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15、这一教育的本质。 (四)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论,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得出的论断。前苏联和我国学者对此达成共识。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第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劳动促进了从猿到人的进化,有了人类的身体构造和大脑,产生了人类的意识和语言,尤其语言是精神生产的工具,是传递思想、交流意识的载体,这些都是教育产生的必要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向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在劳动中,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劳动结果对知识的依赖要求个体的每一个动作、方法都要在群体中广泛传播,从而使个体的知识经验扩展为人类的经验,以传递给下一代,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结成一定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了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协调,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沿袭和传递习俗、礼仪、传统,这些都需要教育来完成。也就是说,劳动和生活过程本身在客观上向教育提出要求。可见,是劳动中产生了对教育的需要。 第三,根据考古学和人类学揭示的史实,教育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