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训练: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594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390.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训练: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训练: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训练: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训练: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训练: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训练: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语文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新高考模式)训练:第九部分 考前必读必背 背读知识2(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读知识二背读知识二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清单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清单 了解常识 传承文化了解常识 传承文化 一 官职典制一 官职典制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 对的打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 对的打 错的打 错的打 一一 官职制度官职制度 1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 掌管文官任免 考核 升降 调动等 长官为吏 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 掌管文官任免 考核 升降 调动等 长官为吏 部尚书 部尚书 2 礼部为六部之一 掌管礼仪 祭祀 土地 户籍等职事 长官称为礼部 礼部为六部之一 掌管礼仪 祭祀 土地 户籍等职事 长官称为礼部 尚书 尚书 3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 按照规定需要离

2、职居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 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 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 家守丧 家守丧 4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 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 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 借口 借口 5 我国古代常以爵位封赐大臣 有 我国古代常以爵位封赐大臣 有 公 侯 伯 子 男公 侯 伯 子 男 五等 一直沿五等 一直沿 用到清代 用到清代 6 举孝廉举孝廉 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 官吏根据考察情况 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官吏根据考察情况 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3、 7 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 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 禅让禅让 禅让禅让 是古代部落联盟推是古代部落联盟推 选领袖的制度 选领袖的制度 8 兄终弟及兄终弟及 指兄长死了 弟弟接替 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指兄长死了 弟弟接替 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 制度 制度 9 在古代宗法社会中 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在古代宗法社会中 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10 封建封建 封邦建国封邦建国 即古代对诸侯 大夫 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 即古代对诸侯 大夫 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 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 直到清王朝覆灭 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 直到清王朝覆灭 1

4、1 征辟 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 确有能 征辟 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 确有能 力 就正式授予官职 力 就正式授予官职 12 官员遇父母亡故 一般均解除官职 守丧三年 称为 官员遇父母亡故 一般均解除官职 守丧三年 称为 丁忧丁忧 13 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 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 致仕致仕 也称 也称 休致休致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 未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 未 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 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 获准后致仕 国家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 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 获准后致仕 国家 据其职位 给予一定的赏赐 据其职位 给予一定的赏赐 二二 皇

5、室官职皇室官职 14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 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 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 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 是同样道理 是同样道理 15 建储意思为确定储君 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 建储意思为确定储君 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 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 长子继承制 长子继承制 16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 有时也可指其他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 有时也可指其他 儿子 儿子 17 嗣位指继承君位 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 君位由最年长 嗣位指继承君位 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 君位由最年长 的儿

6、子继承 的儿子继承 18 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 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 都用此称 历代皇 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 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 都用此称 历代皇 帝传位于太子 亦自称太上皇 帝传位于太子 亦自称太上皇 19 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 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 皇太子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 但也有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 但也有 例外 由皇帝选定册立 例外 由皇帝选定册立 20 统治天下的君主 帝王均称为 统治天下的君主 帝王均称为 皇帝皇帝 又称为 又称为 天子天子 古人认为君 古人认为君 主 帝王是上天的儿子 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主 帝王是上天的儿子 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21 自秦代

7、开始 皇帝的正室称皇后 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 皇帝的祖母 自秦代开始 皇帝的正室称皇后 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 皇帝的祖母 称太皇太后 历代相沿不变 称太皇太后 历代相沿不变 22 帝王之女称 帝王之女称 公主公主 战国国君之女亦称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 帝 战国国君之女亦称 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 帝 之姐妹称之姐妹称 长公主长公主 公主封地称汤沐邑 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 公主封地称汤沐邑 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 谓 谓 23 驸马驸马 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 非实官 清代称为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 非实官 清代称为 额驸额驸 24 掌管皇帝宗室亲族事务的官员称为 掌管皇帝宗室亲族事务

8、的官员称为 宗正宗正 九卿之一 九卿之一 25 逊位 也称让位 退位 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 逊位 也称让位 退位 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 26 阙阙 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 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 赴阙也指入朝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 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 赴阙也指入朝 觐见皇帝 觐见皇帝 27 践阼践阼 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的阼阶主位 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 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的阼阶主位 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 登上国君宝座 登上国君宝座 三三 中央官职中央官职 28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 这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 这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 义并

9、不相同 义并不相同 29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 他们不仅职位很高 对帝王的影 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 他们不仅职位很高 对帝王的影 响也很大 响也很大 30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 所以可用 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 各有专司 所以可用 有司有司 来指称朝廷中的来指称朝廷中的 各级官员 各级官员 31 司徒 三公之一 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 制定贡赋 汉时 司徒 三公之一 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 制定贡赋 汉时 主管教化 后世沿用 唐以后多用作大臣加官 至明代废 主管教化 后世沿用 唐以后多用作大臣加官 至明代废 32 御史大夫 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全国最高监察 执法长

10、官 主要职责 御史大夫 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全国最高监察 执法长官 主要职责 为监察 弹劾百官 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晋以后 多不置 唐复置 但与汉制为监察 弹劾百官 兼掌重要文书图籍 晋以后 多不置 唐复置 但与汉制 不同 不同 33 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合称为 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合称为 三公三公 在中国古代朝代不同 时 在中国古代朝代不同 时 期不同 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 职掌也不同 期不同 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 职掌也不同 34 秦代三公即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 尊称为相国 通称 秦代三公即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 尊称为相国 通称 为宰相 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为

11、宰相 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35 秦至汉初 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 秦至汉初 丞相 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 三公三公 其中太尉掌管全国 其中太尉掌管全国 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军事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36 太师 西周始置 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 春秋沿置 战国后废 汉 太师 西周始置 为辅弼君王的重要大臣 春秋沿置 战国后废 汉 又设置 位在太傅之上 又设置 位在太傅之上 37 枢密使 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 其后掌权的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 枢密使 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 其后掌权的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 干预朝政 所以 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干预朝政 所以

12、 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38 中书令 历代多为宦官担任 掌传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 曾任此职 中书令 历代多为宦官担任 掌传宣诏命 司马迁获刑后 曾任此职 39 参政 宋 辽 金 元 参政 宋 辽 金 元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 之省称 北宋年间置为副宰相 之省称 北宋年间置为副宰相 元丰改制时废 南宋恢复 元代行中书省亦设 明洪武年间废 元丰改制时废 南宋恢复 元代行中书省亦设 明洪武年间废 40 尚书 始置于战国 历代相沿 是职掌文书的官员 因尚书在皇帝左 尚书 始置于战国 历代相沿 是职掌文书的官员 因尚书在皇帝左 右办事 掌管机要 故其地位很重要 右办事 掌管机要 故其地位很重要 41 宋

13、代以后 三省分立之制成空名 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存中书省之 宋代以后 三省分立之制成空名 行政全归尚书省 元代存中书省之 名 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初犹沿此制 其后废去中书省 以六部的最名 而以尚书省各官隶属其中 明初犹沿此制 其后废去中书省 以六部的最 高长官即尚书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全国事务 高长官即尚书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全国事务 42 侍郎 西汉武帝以后置 为郎官的一种 本为宫廷的近侍 东汉设以 侍郎 西汉武帝以后置 为郎官的一种 本为宫廷的近侍 东汉设以 固定官职 为尚书的属官 初任称郎 满三年固定官职 为尚书的属官 初任称郎 满三年 一说一年一说一年 称侍郎 称侍郎 43 三省

14、并存始于魏晋 南北朝后期三省分职逐渐明确 中书省取旨 门 三省并存始于魏晋 南北朝后期三省分职逐渐明确 中书省取旨 门 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44 吏部 属六部之一 掌管官吏的任免 评选 考绩 升降等 吏部 属六部之一 掌管官吏的任免 评选 考绩 升降等 45 我国秦代中央就设有监察官 称为御史大夫 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 我国秦代中央就设有监察官 称为御史大夫 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 纠察弹劾 纠察弹劾 46 宋代中央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之权 是为二府 宋代中央由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之权 是为二府 47 自东汉始 尚书省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因事务繁多

15、自东汉始 尚书省成为综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因事务繁多 便分曹办事 后来曹变为部 至隋唐定为六部 便分曹办事 后来曹变为部 至隋唐定为六部 48 补阙补阙 原意为补救过失 在唐代属于门下省 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原意为补救过失 在唐代属于门下省 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 规谏 大事可以廷议 小事则上封奏 并举荐人员 规谏 大事可以廷议 小事则上封奏 并举荐人员 49 起居注起居注 官职名 侍从皇帝左右 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吏 官职名 侍从皇帝左右 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吏 50 明初设中书省 以左右相国 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为宰相 后更名为 明初设中书省 以左右相国 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为宰相 后更名为 辅臣

16、 负责秉承皇帝旨意 处理军国要务 辅臣 负责秉承皇帝旨意 处理军国要务 四四 地方官职地方官职 51 秦统一后 郡县制正式形成 郡的长官称郡守 由朝廷任命 郡县制 秦统一后 郡县制正式形成 郡的长官称郡守 由朝廷任命 郡县制 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52 汉承秦制 郡的官制跟秦基本相同 只是把郡守改称为 汉承秦制 郡的官制跟秦基本相同 只是把郡守改称为 太守太守 汉代 汉代 和郡平行的还有和郡平行的还有 国国 也称 也称 诸侯国诸侯国 设官仿中央 设官仿中央 53 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 称州时长官是刺史 称郡时长官是 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 称州时长官是刺史 称郡时长官是 太守 另外 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 长官叫尹或少尹 太守 另外 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 长官叫尹或少尹 54 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 监察地方行政 此类官员被称为黜陟使 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 监察地方行政 此类官员被称为黜陟使 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55 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