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544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8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个主题: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 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外: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1)前期:“一切为了前线”。(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

2、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2)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商业:取消商品贸易。(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并在战争结束后进一步加强。教材拓展_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必要性和不良后果(1)必要性从历史背景看,国内反革命势力活动猖獗,帝国主义企图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扼杀在摇篮里。从苏俄自身看,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的经济、军事力量都十分薄弱,再加上一战的破坏,只能用特

3、殊措施保卫革命果实。(2)不良后果余粮收集制既侵犯了富裕农民的利益,也损害了广大中农和贫农的利益,从而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全盘国有化,超出了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度,政府控制过于严格使资产阶级站到反革命一边。取消商品贸易,否定货币和价值规律,使投机猖獗,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困难: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2实行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3措施(1)农业:

4、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4意义(1)理论上: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找到了一条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2)实践上: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的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以外,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问题的实质就在这里。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

5、质全在于此。”摘自王斯德20世纪的世界史三、斯大林体制1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2特征(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消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

6、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史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从“非常态”与“合理性”的角度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一说明“

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实行的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合理性。“非常态”是指战争状态。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苏俄爆发内战。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合理性”是指该政策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战胜敌人,保卫新生政权。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计划、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结合史料二和所

8、学知识,概述列宁“改良主义”的内容。由史料二中“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等关键信息可知,列宁试图部分发展资本主义,说明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

9、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间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探究2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料一在苏联,1928年1公斤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千克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千克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史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什么

10、特征?有什么消极影响?1公斤稞麦可交换的物品1953年与1928年相比少了几十倍,1953年的义务交售让农民损失惨重,这说明政府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特征:在苏联“斯大林模式”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消极影响:为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史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斯大林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改变有何体现?史料二说明斯大林的政策更多体现在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上。体现: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

11、变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原因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封建专制、封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

12、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以家国情怀认识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路子进行了历史性的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培育农贸市场,逐步引导

13、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刘秀红列宁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根据材料,概括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在农村“延伸和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把集体统

14、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从对外开放、对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归纳中国改革开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超越性”的体现。答案:表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体现: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内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似点背景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内容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苏

15、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中国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永州一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A由“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