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开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培训转移对策(字整)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2721524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体系)开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培训转移对策(字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培训体系)开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培训转移对策(字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培训体系)开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培训转移对策(字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培训体系)开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培训转移对策(字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培训体系)开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培训转移对策(字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训体系)开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培训转移对策(字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体系)开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培训转移对策(字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化县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培训转移对策 摘 要:本文通过对开化县18个乡镇(工业园区)农村劳动力现状和转移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农村劳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就业转移 对策建议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解决农民问题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其实现途径是依靠工业化促进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依托城镇化促进农民向城镇集聚,开化县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战略,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道路,促使农民跳出“三农”兴“三农”, “提高农民,转移农民”,从而“减少农民

2、”、“富裕农民”,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我们对开化县的农村劳动力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和建议。一、农村劳动力现状和转移情况 全县18个乡镇(工业园区),255个村,有8.62万个农户,农业人口29.22万人,耕地面积34.69万亩,其中田11.22万亩。2010年实现农业总收入14.3亿元,人均收入达到6277元。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为19.33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0.40万个,女劳动力8.93万个。其中农业从业人员71645人,工业21356人,建筑业2336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职高)文化程度的20520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141人。从所具有的职业

3、技能资格看,具有初级职业技能资格的607人,具有中级职业技能资格的510人,具有高级职业技能资格的32人。从已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培训的情况来看,累计参加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员达24732人。 全县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含行业之间的转移和地区之间的转移)103445人,其中已转移男劳动力67501人,已转移女劳动力35944人。外出务工人员86370万人,出省务工人员13520万人。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农民自身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与政府、社会的重视程度和采取的实际措施之间存在巨大反差,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果

4、不引起高度重视,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农民的充分就业将无从谈起,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也将产生深刻影响。1、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就业竞争能力。随着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尽管与前些年相比农民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1.35,初中及以下占88.65%,表明其文化素质偏低,而且转移劳动力中85%以上没有经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微乎其微,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不能满足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就业渠道狭窄,从事的职业大多是简单、粗笨、危险的体力劳动,又主要集中在建筑安装行业、一般加工业和建筑服务业,工作强度

5、大,报酬低,这已成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培训转移的最大制约因素。2、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外出务工盲目性大。由于受信息不灵、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以及自身素质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农民外出务工基本上是自发的、分散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全县外出务工人员8.63万人,80%以上的外出民工都是经亲戚朋友介绍,或者在别人的带动下盲目加入打工者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除了满腔希望和一身力气之外,别无所长,对即将从事的工作一无所知,盲目地跟随别人东奔西跑,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3、农民培训缺乏有效整合。一是培训部门多。目前开化县负责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部门有农业、林业、劳动、工青妇、科协等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整合

6、、沟通和交流,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二是培训条件简陋。开化县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基本依托乡镇成人学校,但相当一部分乡镇成人学校设施简陋,师资短缺,缺乏教学管理经验,无力承担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培训。三是培训针对性不强。大部分乡镇农民素质培训项目相似,没有特色,培训缺乏与企业、市场的沟通, “订单式”、“菜单式”、“委托式”培训项目少,培训项目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因而市场竞争力不强,培训转移率不高,导致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意向不强、积极性下降。 4、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当前,政府就业政策主要倾向于城镇,尤其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而农民就业则没有得到应有的

7、重视。例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由政府全额投入,而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此外现行的社会保障、户籍、土地、教育等政策不配套,农民工根本不可能享受到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待遇。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我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全面小康的一件大事。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为了从体制上解决农村劳动力无序流动的问题,必须理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要充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能,确保必要的办公经费,解决有人办事和有钱办事的问

8、题。监测和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和流动情况,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划,接着组织和指导就业培训,然后提供准确的劳务市场信息,从而为外出劳动力提供维权服务。 2、多层次、多形式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开展和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稳定就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针对农村种养业专业大户、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农村新增劳动力等不同的就业群体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县里每年也应该向各乡镇和各定点培训机构下达培训计划,签订责任书。二要加大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农民工培训惠及千万农民,更能体现政府对农民的关怀和扶持,建议县财政加大资金预算,与中央

9、、省的培训经费配套,提高对农民工培训的补助,以减轻农民自身的资金压力,使其在经济上能够承受。三是整合培训资源,鼓励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民办培训机构等平等竞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政府按培训后就业人员的数量对培训机构兑现补贴,使农民愿意参加培训,通过培训能学到好技术和真本事,进而找到好岗位。各级政府安排的培训项目和资金应统筹安排,避免分散使用,充分发挥效力。四是开展订单培训。劳务开发办要与劳务输入基地和用工单位加强联系和沟通,与他们签订培训和输出协议,根据用工单位需求,开展定向培训。五是将对农民的法律法规培训纳入政府公共培训体系。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

10、络、报刊等新闻媒体和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小册子等方式对转移就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竞争意识、社会生存能力和安全知识等教育,使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能力。 3、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全面掌握劳动力资源的分布、年龄结构、技能状况、求职意愿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流向、职业、工资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安置和制定中长期转移计划奠定基础。逐步拓展网络覆盖面,并最终形成纵伸到各乡镇、社区,横跨到各大中城市、各级主管部门、各个企业单位的全方位覆盖的劳务信息网络。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不断加大劳务市场开发力度,建立劳务输入基地,与基地的劳务部门搞好信息对

11、接和合作,向农民工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减少盲目性,促进有序流动。 4、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负责劳务输出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中介人处在劳务开发的第一线,他们门路广、信息灵、渠道畅,是连接用人单位、劳务人员和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县劳务输出开辟渠道、拓展市场、壮大规模、有序组织起到了重要作用,要继续把他们作为劳务输出的主要依托大力扶持。首先赋予其劳务输出主体的职责。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和管理主要体现在引导和服务上,大量具体的输出工作要靠这些市场主体按市场机制来运作。建议政府聘请在外劳务输出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负责人为政府驻外劳务输出联络员,或者赋予驻外办事处一项劳务输出职责,与他们保

12、持密切联系,利用他们不断拓展劳务市场,将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接着大力扶持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促使他们做强做大,在办证、注册登记、用地、用水、用电、资金信贷等一系列问题上提供优惠、优先和优质服务,主动帮助他们协调与所在地政府的关系,为其在当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鼓励输出劳务的龙头企业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利用党组织和农民工自己的组织维护其合法权益,促进稳定就业。最后建议政府每年召开座谈会和总结表彰会,对劳务输出搞得好的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激励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参与农村劳务开发。五是政府要加大劳动力市场整治和规范的力度,打击和取缔非法中介,为守法经营者创造一个健康

13、、有序的环境。 5、尽快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建立政府推动机制,在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户籍、土地、教育等制度方面,建立并形成比较完善的配套体系。首先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建立有效的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以建筑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为重点,规范企业用工管理,加大劳动合同签订、工资支付、安全生产、社会保险方面的监督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并且尽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现阶段,可按照广覆盖、分层次、稳步推进、逐步完善、最终并轨的思路,采取缴费标准与享受标准挂钩、与城镇职工有所区别的办法,尽可能将更多的进城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针对农民工

14、的特殊情况,我们认为首先应建立工伤保险制度,其次建立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然后根据务工人员的不同情况建立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然后要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这样既可以防止土地荒芜,又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最终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财政支持政策。各级财政应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劳务信息网络建设,劳动力市场建设,落实各级劳务开发机构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实行政府购买培训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给予必要的支持。 6改善农村发展

15、条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要注重所有制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乡镇工业与城市大工业的合理对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增强农村发展实力。大力推进农业的深度开发。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鼓励发展农产品运输、销售服务体系,加速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力度,推动退耕还林等生态治理工程,使传统农业最终纳入现代经济。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的综合功能,提供便捷的商业、医疗、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都能分享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促进农民变市民,完成

16、二元结构的转换。 参考文献1 程名望, 史清华, 刘晓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 从推到拉的嬗变 J .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6) .2 赵慧卿.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11- 21。3 李德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分析, 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6- 19。4 陈吉元, 胡必亮.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J .经济研究, 1994,( 4) : 1422.5 李子奈.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摘自中经网“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三农问题”, 2000- 6- 106 邓一鸣. 论二元经济结构时期农业增长与就业结构转换兼论农业劳动力转移机制 J .农村经济, 1989,(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