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专题提升训练: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4622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专题提升训练: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专题提升训练: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专题提升训练: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专题提升训练: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专题提升训练: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专题提升训练: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历史课标二轮(天津专用)专题提升训练: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提升训练专题提升训练 1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 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专题提升训练第专题提升训练第 22 页页 一 选择题 1 2019 湖南长郡中学联考 1920 年 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 52 个总管理局 分别直接 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 生产 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A 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 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 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 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 A 解析 1918 年 苏俄国内战争爆发 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战胜敌人 苏俄实行 战时共产主 义 政策 题干材料中的做

2、法适应了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故 A 项正确 B 项错误 满足国内 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不符合国内战争时期的史实 故 C 项错误 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 过渡 是新经济政策 故 D 项错误 2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 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 美国的技术 和托拉斯组织 美国的国民教育 社会主义 这表明 A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 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 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 列宁意识到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错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材料信息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苏维埃政权

3、 与资本主义的进步因素相结合 B 项符合题意 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且 当时苏维埃政权仍坚持公有制 并未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A 项说法错误 材料没有涉 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排除 C 项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 排除 D 项 3 2019 浙江五校联考 列宁认为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所以 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 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 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 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 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 方法和方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

4、认识在联共 布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 B 当时正面临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 C 这一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根本的修正 D 根据这一认识实行的政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是在俄共 布 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 故 A 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实施时 苏俄已经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故 B 项错误 新经济政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故 C 项错误 根据材料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 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 作为 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 途径 方法和方式 可知新经济 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故 D 项正确 4 2019

5、 江苏南京调研 布哈林说 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 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 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 但是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只有工业在农 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 我们才能持续地保持最大的速度 正是在这种情 况下 工业的发展才会打破纪录 这表明他主张 A 协调工农业发展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推行农业集体化D 优先发展农业 答案 A 解析 材料 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 但是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表明布哈林主张协调工农业发展 故 A 项正确 B 项错误 材料表明布哈林主 张协调工农业发展 没有涉及推行农业集体化 故

6、C 项错误 材料表明布哈林主张协调工农业发 展 没有涉及优先发展农业 故 D 项错误 5 2017 课标全国 34 1953 年 苏共中央决定 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 由以前每年发 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 农民可以像工 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 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 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 A 解析 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属于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 排除 B 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城乡的社会状况差异 排除 C 项 D 项发生于斯大林时期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 动严

7、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故 A 项正确 6 2017 课标全国 35 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 赫鲁晓夫回忆录 多次出版 并被翻译成多种语 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 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 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 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 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材料 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的内容均有不同 体现了时 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D 项正确 材料中不同年代版本回忆录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作为 史料不能完全准确记述作者的

8、事迹 且作者在记述自己事迹时也会出现文过饰非的情况 A 项错 误 回忆录的可信度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 B 项错误 回忆录版本的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 没有必然关系 C 项错误 7 2019 广东茂名二模 20 世纪 80 年代 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 有盛誉 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 后来有学者说 他们只不过是 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 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 A 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 B 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 C 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 D 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C 解析 材料 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

9、趣 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 窗户扔出去 说明科研人员没有深入一线 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脱节 故选 C 项 材料 在大城 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声誉 说明科技取得一定进步 排除 A 项 材料 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 主要说明了研究范围的局限性而不是 功利化倾向 排除 B 项 材料主要涉及苏联科技研究而不是经济改革 排除 D 项 8 2019 课标全国 35 苏联 1970 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 吨 类 别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1970 年实际产量 钢1 45 亿1 15 亿 煤3 9 亿3 35 亿 肉2 500 万1 230 万 蔬菜

10、与瓜类4 700 万1 300 万 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 可知 1970 年时并未完成 1961 年对 1970 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尤 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 这正是苏联模式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 优先 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故 A 项正确 B 项没有贴近材料的主旨 故排除 题干中农业计划完成情况说 明当时并没有把改革重点转向农业 故 C 项错误 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民众缺少 生活物资 且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民众的社会需

11、求未发生大的改变 故 D 项错误 9 下表是 1913 1938 年世界贸易增长率与世界工业生产增长率的变化 单位 时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世界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 1913 1929 年0 72 7 1929 1938 年 1 22 0 表中数据变化表明 A 自由主义政策已经失灵 B 法西斯主义肆虐全球 C 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 D 凯恩斯主义收效甚微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 从表中数据看 1913 1938 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在 工业生产仍然增长的背景下 从正值变为负值 说明世界贸易倒退 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 故 C 项正确 表中的数据反映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 而自由主义

12、政策是国内经济政策 故 A 项不符合 题意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经济危机 无法反映法西斯主义的肆虐 故 B 项错误 当时凯恩斯主义只 在美国有体现 且根据表中的数据无法判断 D 项 故 D 项错误 10 2019 江苏南京调研 罗斯福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 面临着重重阻力 1935 年 5 月 27 日 最高 法院宣布 全国工业复兴法 违宪 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 新政推行不到 3 年 各州法院 裁定约 1 600 条新法违反法律 禁止施行 这种现象反映出 A 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议 B 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 C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没有显著的效果 D 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 答

13、案 A 解析 材料 1935 年 5 月 27 日 最高法院宣布 全国工业复兴法 违宪 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 告 新政推行不到 3 年 各州法院裁定约 1 600 条新法违反法律 禁止施行 表明罗斯福新政存 在争议 故 A 项正确 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在当时存在争议 没有涉及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集 权统治 故 B 项错误 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在当时仍存在争议 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效果 故 C 项错误 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 说法与史实不符 故 D 项错误 11 2019 河北张家口调研 20 世纪 30 年代 美国通过的 农业调整法 明文规定 对棉花 小麦 玉米 烟叶 大米等主要作物实

14、行生产定额 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 民由政府给予补贴 这一做法 A 有利于美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B 有效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C 在农业领域逐渐出现了垄断 D 有利于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 农业调整法 明文规定 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 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 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 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通过采取减少耕地面积与产 量 政府进行补贴的措施可以达到预防生产过剩 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 有利于农业的健康发 展 故 A 项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 罗斯福新政有效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 消除 说法不恰当 故 B 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调整农业生产

15、并未涉及对农业的垄断 故 C 项错误 材料主要围绕 美国农业调整的措施展开 并未涉及农业的出口等方面的内容 故 D 项错误 12 2017 课标全国 35 20 世纪 70 年代初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 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 松在咨文中呼吁 应当 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 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 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 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 美国联邦政 府试图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 A 解析 20 世纪 70 年代初 美国经济出现 滞胀 现象 故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经

16、济政策 减少国家 干预 A 项正确 B 项是经济调整方式之一 不是目的 该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缩减福利范 围 C 项错误 此举意在更多利用市场发展经济 而非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D 项错误 二 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 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需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 制度 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 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 富农 是新生的 资 产阶级 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 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 强化专政 中暴力镇压的部分 1929 年 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 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从 此 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苏联模式的轨道 苏联在苏联模式下实行现代化 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 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 不对经济活动做任 何干预 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 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 20 世纪 30 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 由政府出面 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