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4621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新同步人民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课时作业1 百家争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课时分层作业 一一 建议用时 建议用时 35 分钟分钟 基础达标练基础达标练 1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属于儒家学派主张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属于儒家学派主张 的是的是 A 崇尚自然 崇尚自然 B 仁政仁政 C 兼爱兼爱 非攻非攻 D 法 术 势相结合 法 术 势相结合 B 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属于道家思想 故故 A 项错误 项错误 仁政仁政 思想是孟子提出来的思想是孟子提出来的 故故 B 项正确 项正确 兼爱兼爱 非攻非攻 是墨子提出的是墨子提出的 故故 C 项错误 法 术 势相结合项错误 法 术 势相结合 的思想是韩非提出

2、的的思想是韩非提出的 故故 D 项错误 项错误 2 2018 邹城高二检测邹城高二检测 孔子劝阻以自己禄米供给平民的弟子说 孔子劝阻以自己禄米供给平民的弟子说 天子爱天子爱 天下 诸侯爱境内 大夫爱官职 士爱其家 过其所爱曰侵 今鲁君有民而子擅天下 诸侯爱境内 大夫爱官职 士爱其家 过其所爱曰侵 今鲁君有民而子擅 爱之 是子侵也 不亦诬乎 爱之 是子侵也 不亦诬乎 这说明孔子倡导这说明孔子倡导 A 仁 仁 B 礼 礼 C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 D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 B 材料材料 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 是子侵也是子侵也 说明孔子认为用自己的禄说明孔子认为用自己的禄 米供给平民

3、侵犯了国君爱民的权利米供给平民侵犯了国君爱民的权利 违背了违背了 周礼周礼 故故 B 项正确 项正确 3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 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 他的思想是的故事流传至今 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 他的思想是 A 兼爱非攻 互助互爱兼爱非攻 互助互爱 B 仁爱待民 以德服人仁爱待民 以德服人 C 天道自然 无为而治天道自然 无为而治 D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 B A 项是墨子的思想项是墨子的思想 B 项是孟子的思想项是孟子的思想 C 项是老子的思想项是老子的思想 D 项是法项是法 家的思想家的思想 故选故选 B 项 项 4 孟子曰 孟子曰 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4、 幼而无父曰孤 老而无子曰老而无妻曰鳏 老而无夫曰寡 幼而无父曰孤 老而无子曰 独 文王发政施仁 必先斯四者 独 文王发政施仁 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礼治 礼治 B 仁爱 仁爱 C 仁政 仁政 D 兼爱 兼爱 C 根据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信息 文王发政施仁文王发政施仁 可以看出孟子强调可以看出孟子强调 仁政仁政 故选故选 C 项 项 5 有学者援引 有学者援引 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 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 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 以总结汉初以总结汉初 统治思想 据此判断 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统治思想 据此判断 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 法家思

5、想 法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墨家思想 D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 B 题干中出现题干中出现 无为无为 体现了道家体现了道家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的思想的思想 故选故选 B 项 项 6 礼记礼记 中写道 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中写道 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幼有所长 先秦思想家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A 儒家 儒家 B 墨家 墨家 C 道家 道家 D 法家 法家 B 材料中材料中 人不独亲其亲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不独子其子 最能反映战国时期墨家的最能反映战国时期墨家的 兼爱兼爱 思想思想

6、 儒家主张仁爱儒家主张仁爱 爱有等差爱有等差 强调等级差别强调等级差别 故故 A 项错误 墨家思想符合题项错误 墨家思想符合题 意意 故故 B 项正确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项正确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 无为而治 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故故 C 项错误 法项错误 法 家主张以法治国家主张以法治国 加强君主权力加强君主权力 不符合题意不符合题意 故故 D 项错误 项错误 7 战国时期 提出 战国时期 提出 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 俭节则昌 淫佚俭节则昌 淫佚 则亡则亡 主张的思想家是主张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孟子 B 庄子 庄子 C 韩非 韩非 D 墨子 墨

7、子 D 从题干材料从题干材料 有能则举之有能则举之 高予之爵高予之爵 重予之禄重予之禄 俭节则昌俭节则昌 淫佚则淫佚则 亡亡 可知是可知是 尚贤尚贤 节俭节俭 这是墨家的主张这是墨家的主张 故选故选 D 项 项 8 奉法者强 则国强 奉法者弱 则国弱 奉法者强 则国强 奉法者弱 则国弱 提出这一主张的学派是提出这一主张的学派是 A 墨家 墨家 B 法家 法家 C 道家 道家 D 儒家 儒家 B 题干的意思是 各国皆有法度题干的意思是 各国皆有法度 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 如果君主坚决推关键是能否秉公执法 如果君主坚决推 行法治行法治 国家就能强盛国家就能强盛 反之反之 国家就会衰弱 结合所学知识可

8、知国家就会衰弱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是法家的这是法家的 思想主张思想主张 B 项符合题意 项符合题意 9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孔子说 孔子说 夫仁者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达而达人 民之于仁也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 水火甚于水火 水火 吾见蹈而死者矣吾见蹈而死者矣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道之以政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 有耻且格 材料二材料二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

9、 省刑省刑 罚罚 薄税敛薄税敛 深耕易耨深耕易耨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入以事其父兄 出以事其长出以事其长 上上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父 母冻饿母冻饿 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 王往而征之王往而征之 夫谁与王敌 故曰 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仁者 无敌 无敌 王请勿疑 王请勿疑 材料三材料三 有乱君有乱君 无乱国 有治人无乱国 有治人 无治法无治法 故法不能独立故法不能独立 类不能自行类不能自行 得其人则存得其人则存 失其人则亡 法

10、者失其人则亡 法者 治之端也 君子者治之端也 君子者 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 则则 法虽省法虽省 足以遍矣 无君子足以遍矣 无君子 则法虽具则法虽具 失先后之施失先后之施 不能应事之变不能应事之变 足以乱足以乱 矣矣 君者君者 治之原也治之原也 源清则流清源清则流清 源浊则流浊 源浊则流浊 荀子荀子 君道君道 1 根据材料一 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根据材料一 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 结合材料一 二 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结合材料一 二 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3 结合材料三 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 指出荀子与孔子 孟子思想的异同 结合材料三 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 指出荀子与孔子

11、 孟子思想的异同 解析解析 本题选取孔子 孟子 荀子三位思想家的相关材料本题选取孔子 孟子 荀子三位思想家的相关材料 要求归纳 概要求归纳 概 括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括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 在作答时应注意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 在回答荀子在作答时应注意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 在回答荀子 与孔子 孟子思想的异同时与孔子 孟子思想的异同时 应指出荀子对孔子 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应指出荀子对孔子 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答案答案 1 仁仁 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遵循周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 遵循周 礼 礼 2 继承了孔子继承了孔子 仁仁 的思想 主张的思想 主张

12、 政在得民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 给农民一定土 反对苛政 给农民一定土 地 不夺农时 宽刑薄税 地 不夺农时 宽刑薄税 3 荀子主张以德治民 以法治国 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 礼法并用荀子主张以德治民 以法治国 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 礼法并用 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 礼义教化和刑罚惩处二者缺一不可 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 礼义教化和刑罚惩处二者缺一不可 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 子的子的 仁仁 的思想 把的思想 把 礼礼 的内容作了新的发展 即在的内容作了新的发展 即在 礼礼 的基础上又赋予的基础上又赋予 了了 法法 的内容 的内容 能力提升练能力提升练 10 史记史记 记载 记载

13、景公问政孔子 孔子曰 景公问政孔子 孔子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景公曰 景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岂得而善哉 信如君不君 臣不臣 父不父 子不子 虽有粟 吾岂得而 食诸 食诸 这反映了孔子这反映了孔子 A 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 重视思想教化使人向善 B 强调礼制 稳定社会秩序 强调礼制 稳定社会秩序 C 推行仁爱 缓和社会矛盾 推行仁爱 缓和社会矛盾 D 恪守中庸之道以治理朝政 恪守中庸之道以治理朝政 B 材料反映了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材料反映了孔子强调克己复礼 主张维护等级秩序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重视思想教化使人重视思想教化使人 向善是

14、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向善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 故故 A 项错误项错误 B 项正确 推行仁爱项正确 推行仁爱 缓和社会缓和社会 矛盾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矛盾是孔子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 故故 C 项错误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是孔子的项错误 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是孔子的 主张但不符合题意主张但不符合题意 故故 D 项错误 项错误 11 先秦时期 思想家孟子主张 先秦时期 思想家孟子主张 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 思想 思想 家荀子主张家荀子主张 君人者 欲安 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君人者 欲安 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他们的主张 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

15、派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B 孟子 荀子生活于战国时期孟子 荀子生活于战国时期 故故 A 项错误 二者都谈到项错误 二者都谈到 民民 的重要性的重要性 提倡统治者得民 爱民提倡统治者得民 爱民 故故 B 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二者对待法的态度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二者对待法的态度 故故 C 项错误 出于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项错误 出于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 儒家观点难以被当时诸侯国国君所采纳儒家观点难以被当时诸侯国国君

16、所采纳 故故 D 项错误 项错误 12 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 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 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 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哪一 学派的思想主张学派的思想主张 图一图一 图二图二 A 法家 道家 法家 道家 B 儒家 道家 儒家 道家 C 墨家 儒家 墨家 儒家 D 墨家 法家 墨家 法家 B 图一体现了图一体现了 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屈 是孟子的言论是孟子的言论 属于儒家的思想主张 图属于儒家的思想主张 图 二体现了二体现了 清静无为清静无为 顺其自然顺其自然 的思想的思想 属于道家的思想主张 属于道家的思想主张 13 夫严刑者 民之所畏也 重罚者 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夫严刑者 民之所畏也 重罚者 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 其邪 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 其邪 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 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以上言论出自以上言论出自 A 论语论语 B 道德经道德经 C 孟子孟子 D 韩非子韩非子 D 根据材料根据材料 夫严刑者夫严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