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4224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6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人教版课后限时集训:2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后限时集训课后限时集训 二十四二十四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和儒和儒 家思想的形成及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建议用时 建议用时 40 分钟分钟 一 选择题一 选择题 1 2019 菏泽一模菏泽一模 春秋战国时期 士不但大量增多 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春秋战国时期 士不但大量增多 而且大规模的自由 流动 并形成自由结社 讲学的盛况 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流动 并形成自由结社 讲学的盛况 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 反映了当时反映了当时 A 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局面正式形成局面正式形成 C 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2、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D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A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从从 学在官府学在官府 发展为发展为 学在民学在民 间间 故选故选 A 项 题干反映的是项 题干反映的是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 排除排除 B 项 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项 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 排除排除 C 项 题干信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项 题干信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 无关无关 排除排除 D 项 项 2 2019 卓越名校联盟联考卓越名校联盟联考 中华元典中华元典 六经六经 诞生后 先秦诸子皆从中诞生

3、后 先秦诸子皆从中 获取养料 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获取养料 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旨在传承与守护旨在传承与守护 六经六经 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B 六经六经 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 料料 由此看出先秦时期著作所蕴含的价值观仍然得到诸子的重视由此看出先秦时

4、期著作所蕴含的价值观仍然得到诸子的重视 所以这一现所以这一现 象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象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 故选故选 B 项 先秦诸子皆从项 先秦诸子皆从 六经六经 中获取养料中获取养料 但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价值观念日益趋同但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排除排除 A 项 诸子从先秦典籍中获取养分项 诸子从先秦典籍中获取养分 不能体现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不能体现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 排除排除 C 项 材料反映先秦典籍项 材料反映先秦典籍 六经六经 对诸子思对诸子思 想的影响想的影响 而非儒学影响力的扩大而非儒学影响力的扩大 排除排除 D 项 项 3 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 人类

5、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 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 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 天地之天地之 性人为贵性人为贵 人有道德 是 人有道德 是 天地之德天地之德 人有知觉 是 人有知觉 是 天地之心天地之心 这说明该 这说明该 时期时期 A 道德认同意识增强 道德认同意识增强B 富有人文精神 富有人文精神 C 现实功利思想浓厚 现实功利思想浓厚D 摆脱宗教束缚 摆脱宗教束缚 B 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 人为贵人为贵 人有道德人有道德 人有知人有知 觉觉 等信息突出了人性等信息突出了人性 体现了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精神 故选故选 B 项 材料不仅强调人的道项 材料不仅强调人的道

6、 德德 还强调人的知觉还强调人的知觉 排除排除 A 项 项 现实功利思想现实功利思想 与材料与材料 人有道德人有道德 人有人有 知觉知觉 不符不符 排除排除 C 项 项 摆脱宗教束缚摆脱宗教束缚 与历史现实不符与历史现实不符 排除排除 D 项 项 4 2019 新疆一模新疆一模 与墨子提出的与墨子提出的 兼爱 事鬼 非乐 非命 节葬兼爱 事鬼 非乐 非命 节葬 等等 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 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 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A 道家 道家B 儒家 儒家 C 法家 法家D 阴阳家 阴阳家 B 由由 非命非命 可知墨子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可知墨子否认天命对

7、人事的支配和影响 而孔子强调天命论 而孔子强调天命论 儒家强调尊卑等级儒家强调尊卑等级 与墨家与墨家 兼爱兼爱 思想不相容思想不相容 因此墨家与儒家相互诘难可能因此墨家与儒家相互诘难可能 性最大性最大 故选故选 B 项项 排除排除 A C 两项 阴阳家重在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两项 阴阳家重在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 法则法则 排除排除 D 项 项 5 2019 乐山一模乐山一模 道家主张道家主张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 即 即 道道 遵循客遵循客 观规律 不任意妄为 所以无所不为 它有别于董仲舒的观规律 不任意妄为 所以无所不为 它有别于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天人感应 观 这表

8、观 这表 明道家思想明道家思想 A 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 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 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 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A 道家主张道家主张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 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 蕴含了科学精神蕴含了科学精神 无所不为无所不为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故选故选 A 项 道家主张项 道家主张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 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 排除排除 B 项 道家主张项 道家主张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 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 排除排除 C 项 春秋战国项 春秋战国 时期

9、诸侯争霸时期诸侯争霸 法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才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法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才符合当时政治现实 排除排除 D 项 项 6 2019 安徽安徽 皖南八校皖南八校 联考联考 韩非子在韩非子在 五蠹五蠹 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 划分为上古 中世 当今三个阶段 说划分为上古 中世 当今三个阶段 说 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 于气力于气力 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 A 认识到历史的变化 认识到历史的变化B 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C 要求国策与时俱进 要求国策与时俱进D 抨击社会礼崩乐坏 抨击社会

10、礼崩乐坏 C 上古竞于道德上古竞于道德 中世逐于智谋中世逐于智谋 当今争于气力当今争于气力 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 不同的政策不同的政策 故选故选 C 项 历史分期是为了强调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项 历史分期是为了强调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 排除排除 A 项 三个阶段重点都不相同项 三个阶段重点都不相同 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 排除排除 B 项 材料中未涉项 材料中未涉 及对社会的描述及对社会的描述 不能判断社会情况不能判断社会情况 排除排除 D 项 项 7 2019 揭阳一模揭阳一模 25 汉景帝时 儒道两家就汉景帝时 儒道两家就 武王伐纣武王伐纣 进行了

11、一场进行了一场 大讨论 儒家认为大讨论 儒家认为 夫桀纣虐乱 天下之心皆归汤武夫桀纣虐乱 天下之心皆归汤武 以此来维护 以此来维护 汤武革命汤武革命 的合法性 道家则认为的合法性 道家则认为 汤武非受命 乃弑汤武非受命 乃弑 以臣伐君以臣伐君 也也 否定 否定 汤武革命汤武革命 的合法性 弄得汉景帝很尴尬 这场大讨论的合法性 弄得汉景帝很尴尬 这场大讨论 A 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 B 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 C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 D 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 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

12、成熟 D 题干中儒家肯定题干中儒家肯定 汤武革命汤武革命 道家否定道家否定 汤武革命汤武革命 由此推知统治阶由此推知统治阶 级在反思统治合法性问题级在反思统治合法性问题 故选故选 D 项 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项 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 不是阶级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问题问题 排除排除 A 项 项 B 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项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汉景帝在武帝之前汉景帝在武帝之前 排除 百家争鸣排除 百家争鸣 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 而而 汤武革命汤武革命 合法性的争论实际上是合法性的争论实际上是 统一后统一后 汉朝统治者在为汉朝推翻暴秦寻找合法性汉朝统治者在

13、为汉朝推翻暴秦寻找合法性 排除排除 C 项 项 8 2019 惠州调研惠州调研 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 士人下表是西汉列侯分封情况一览表 西汉中后期 士人 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 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发生变化 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高帝高帝惠帝惠帝吕后吕后文帝文帝景帝景帝武帝武帝昭帝昭帝宣帝宣帝元帝元帝成帝成帝哀帝哀帝平帝平帝 各朝各朝 所分所分 封的封的 功臣功臣 侯与侯与 外戚外戚 恩泽恩泽 侯侯 1391312132284143115101322 士人士人 出身出身 的列的列 侯侯 80001341024615 所占所占 比例比例 6 00

14、05 4 29 32 13 40 46 68 A 独尊儒术推行 独尊儒术推行B 宦官外戚专权 宦官外戚专权 C 中央集权加强 中央集权加强D 重文轻武实施 重文轻武实施 A 材料表明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 汉武帝材料表明西汉中后期士人出身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 汉武帝 罢黜百家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独尊儒术 推行推行 儒家确立正统地位儒家确立正统地位 以及察举制度的实施为士人登上政治舞台以及察举制度的实施为士人登上政治舞台 提供条件提供条件 故选故选 A 项 项 宦官外戚专权宦官外戚专权 与材料中强调的重点与材料中强调的重点 士人出身的列侯士人出身的列侯 所占比例增多所占比例增多 无关无

15、关 排除排除 B 项 西汉中后期项 西汉中后期 中央集权削弱中央集权削弱 且与且与 士人出身士人出身 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的列侯所占比例增多 无关无关 排除排除 C 项 宋代实施重文轻武项 宋代实施重文轻武 排除排除 D 项 项 9 2019 衡阳一模衡阳一模 学者认为 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学者认为 中国传统思想一般表现为重 求同求同 它通过它通过 求同求同 来保持和壮大自己 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 来保持和壮大自己 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 贯通 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 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 模糊了对方的本贯通 会合外来的异己东西 就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

16、对方 模糊了对方的本 来面目而将之来面目而将之 同化同化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以下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A 孟子主张 孟子主张 民贵君轻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 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天人感应 C 二程倡导 二程倡导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D 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 B 由材料由材料 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在这种会通解释中吸取了对方 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模糊了对方的本来面目而将之 同化同化 可知可知 该思想融合且同化了其他思想该思想融合且同化了其他思想 董仲舒的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天人感应 思想融思想融 合了道家 阴阳五行家思想合了道家 阴阳五行家思想 故选故选 B 项 孟子项 孟子 民贵君轻民贵君轻 并未融合其他思想并未融合其他思想 排除排除 A 项 北宋二程倡导项 北宋二程倡导 格物致知格物致知 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是对传统儒学的发 顾炎武宣扬经世致用是对传统儒学的发 展展 没有融合其他思想没有融合其他思想 排除排除 C D 两项 两项 10 2019 泸州二模泸州二模 25 汉代 尽管帝王在汉代 尽管帝王在 罪己诏罪己诏 中罗列了诸多罪责 中罗列了诸多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