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3讲论述类文本第3题__同是“推文意”考法更合理讲义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127214223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3讲论述类文本第3题__同是“推文意”考法更合理讲义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3讲论述类文本第3题__同是“推文意”考法更合理讲义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3讲论述类文本第3题__同是“推文意”考法更合理讲义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3讲论述类文本第3题__同是“推文意”考法更合理讲义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3讲论述类文本第3题__同是“推文意”考法更合理讲义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3讲论述类文本第3题__同是“推文意”考法更合理讲义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3讲论述类文本第3题__同是“推文意”考法更合理讲义含解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第3题同是“推文意”,考法更合理2017年选项2018年选项最新变化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C.“

2、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1.2017年的考查,选项大多都带有明显的表明复句关系的标志词,思维难度较低;而2018年的考查,选项含标志词的较少,对考生文意的把握及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更高,思维难度加大。2.2018全国卷第3题题干要求由选“不正确”的一项变为选“正确”的一项,设误信息量增大,考查难度加大。一、明设误方式找思维切入点该题的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有时甚至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

3、逻辑推断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过度推断。设误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设误方式(一)于文无据(无中生有)设误手段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也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即原文中并无此意,而是命题者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用来迷惑考生的。这类选项若脱离文本去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可能会误认为正确,迷惑性较强。判定技巧要判断“于文无据(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应用体验原文:在古代人的心目中,

4、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

5、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选项:古人没有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比对分析选项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古人对七律的审美标准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所以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并没有对古人的选择做出正确与错误的评价。选项“仅仅是因为评论

6、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于文无据。设误方式(二)推断过度设误手段命题者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判定技巧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重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应用体验原文:“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

7、于思想的创新。选项:(2018全国卷T3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比对分析选项推断过度。原文说“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选项忽略条件“仅仅停留在照着讲”和程度词“可能”,表述绝对化,夸大功效。设误方式(三)强加关系设误手段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有意混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还有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

8、;二就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判定技巧分析各选项分句构成和分句间的关系,比对每一个选项分句之间的关系,能否在原文找到对应的依据,是否符合逻辑关系。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副词以及一些修饰性词语。应用体验原文: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其一,空间弹性。其二,制度弹性。其三,意义弹性。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选项:(2018全国卷T3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比对分析选

9、项强加关系。原文是将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并列来谈的,选项却把前两者跟后者硬说成了条件关系,无中生有。二、学解题技法快准判定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对主流媒体提出了新要求,也开启了中国“媒体融合元年”。继“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之后,“数与网”的技术革新,带来了信息传播更深刻的变革。移动互联犹如一个磁场,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而智能手机的发展,又让每个人置身磁场中央,成为一个个网上小“通讯社”。失去了渠道优势,没有了时效亮点,何去何从成为传统媒体的“第一议案”。

10、“百年老店”落基山新闻报停刊,西雅图邮报不再出版纸质报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变革图存,时不我待。然而,将传统媒体转型为新兴媒体,就万事大吉了吗?不可否认,新兴媒体的确有着先天的优势。但是信息杂乱、谣言满天飞、同质化严重,这些问题也一直为人诟病。离开专业素养,新闻的价值从何谈起?不能保证真实性,公信力生长的土壤又在哪里?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关键是取长补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融合发展是媒体转型的不竭动力。人民日报组建“中央厨房”烹饪新闻美味,光明日报成立融媒体中心打造全新传播体系无论是分拆“小灶”,组建“大灶”,打通编辑部门的界限,还是再造新闻生产流程,探索多媒体报道的

11、各种可能,将融合的基因注入媒体发展的血液,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融合,没有边界。在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世界也想听到中国的声音。以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新闻发布须懂公众心理为例,其经过翻译推出后,仅4个小时,在一家国际社交媒体上的阅读量就达到近13万次,点赞人数达4 600余人。日新者日进,日进者日强。有的媒体热衷于做“增量”,却把“融合”放在一边,各自守着“自留地”;有的挂着“互联网”的旗号,却仍然沿袭传统媒体的那一套;还有的赶时髦,却不注重实际应用。融合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打破、重组、融合传统的体制机制。融合发展这项“转基因工程”,没有范本。怎样融合,也没有一揽子方

12、案。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假如说创新是媒体融合的“总开关”,那公信就是其“保险丝”。把住真实性、权威性这一生命线,用好互联网思维,在深度融合上下足功夫,何愁媒体转型没有新的蓝海?(摘编自陈凌让媒体在融合中变革,有删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新和公信在媒体融合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真实性、权威性是融合发展的生命线。B融合发展是媒体转型的不竭动力,这种渐成自觉的融合实际上符合中国和世界的需要。C媒体若缺乏公信力,就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所以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转型不能只做形式上的改变。D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经过翻译推出后,能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引起巨大反响,可见媒体融合没有国

13、界。解题示范第一步:看有标志词的C项考法选项包含两层逻辑关系,第一层是以“所以”为标志词的因果关系;第二层是“若(如果)就”的假设关系。比对分析此项对应原文第三段,其意思是,传统媒体转型为新兴媒体,只有提高专业素养,才能保证新闻价值;只有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才能具有公信力。由此可知,选项第一层的因果逻辑正确,但第二层的假设条件错误,应是“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媒体就会缺乏公信力”。故选项推断错误。第二步:看无明显标志词,但能添加标志词的B项考法用指示代词“这种”考查对结论的推断。前后分句在语意上构成因果逻辑,可以添加关联词“因为所以”来聚焦判定。比对分析此项对应原文“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

14、,都有其长,亦有其短,关键是取长补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融合发展是媒体转型的不竭动力将融合的基因注入媒体发展的血液,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融合,没有边界。在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世界也想听到中国的声音”。这段话很明确地阐述了因为融合发展是媒体转型的不竭动力,所以融合已逐渐成为一种媒体发展的自觉并符合中国和世界的需要。选项的因果逻辑推断正确。第三步:看没有也无法添加标志词的A、D项考法A项是并列的两层意思,D项用“可见”考查对结论的推断。比对分析A项对应原文“但无论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假如说创新是媒体融合的总开关,那公信就是其保险丝。把住真实性、权威性这一生命线,用

15、好互联网思维,在深度融合上下足功夫,何愁媒体转型没有新的蓝海”。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用两个比喻说明创新对媒体融合的重要性,二是真实性、权威性是融合发展的生命线。选项与原文意思一致。D项对应原文“融合,没有边界。在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中国需要进一步了解世界,世界也想听到中国的声音。以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新闻发布须懂公众心理为例,其经过翻译推出后,仅4个小时,在一家国际社交媒体上的阅读量就达到近13万次,点赞人数达4 600余人”。这段话中“以为例”表明作者正是以人民日报的这篇评论为例子来证明“媒体融合没有国界”。选项推断正确。提能训练(三)论述类文本第3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更接近真实。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