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历史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tang****xu1 文档编号:127213535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8月)历史Word版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协作体高三考试卷历 史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2、”。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故C正确。A、B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答案】C2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天下治乱,在朕一人。”认为灾异责任全归于自己一人之身。这

3、从侧面反映出A汉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皇权神圣化的逐步加深C君主权力受到有效制约D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广泛【解析】“汉代皇帝若遇到天降灾异,常会下诏书罪己”这说明当时的皇帝把天降的灾异与自己的统治结合起来,这说明天人感应的思想已经深入皇帝的内心了,故选B;由题干没法得出自然灾害频繁,排除A;单从皇帝下诏书罪己无法得出君主权力受到了有效的制约,排除C;题干中的这个现象无法说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排除D。【答案】B3东汉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组织大规模的多样化生产既种植谷物、蔬菜、经济作物,又从事纺织、酿造、制药等生产。此类田庄的增多A直接导致了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C顺应了豪强

4、地主垄断农业的潮流D提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解析】豪强地主经营的田庄属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不需要和外界直接交换,这种模式会直接导致商品交换范围的缩小,故A正确;田庄经济只是满足自身需要,不会限制田庄之外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排除B;豪强地主只是控制庄园内部的农业,对于庄园之外不能进行垄断,排除C;田庄经济显然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答案】A4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5、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排除B;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排除D。【答案】C5有学者称:“内重外轻虽无割据之忧,却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在内忧外患交加的情况下,就要导致亡国的危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与唐宋王朝走向瓦

6、解的教训相符合B在中央集权前提下地方适度分权C君主集权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D制度设计应该遵循外重内轻原则【解析】材料“内重外轻使地方失去绥靖御侮能力”“导致亡国的危险”信息说明过分剥夺地方权力会导致地方军事能力下降,导致亡国危险。显然材料的意思是适当给地方权力,故B正确;材料论述的现象符合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故A错误;材料论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C错误;材料的主张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不是“外重内轻”,故D错误。【答案】B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历史记述。据此推断,北宋制度设计记述出处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

7、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警,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乏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A通过分化兵权铲除割据基础B成效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D致使旧弊虽除、新弊渐生【解析】表格中文献通考是从积极角度说明地方制度被割除带来的积极作用,朱子语类从地方权力被收之后促使地方无权,导致外族入侵时地方没有足够对抗的实力,故D正确;实行分化事权并不能铲除割据基础,排除A;宋初君臣的构想是加强中央集权,却失去了对抗外族入侵的实力,排除B;材料中信息显然没有保障政府机构合理

8、发挥作用,排除C。【答案】D7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A人地矛盾的显现B精耕细作的传承C稻麦种植的减少D技术交流的增加【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答案】B8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提倡“格物致知”以通“天理”;王阳明强调“理”在心

9、中,主张“致良知”以知“天理”。这一变化A颠覆了传统儒学的信条B有利于儒家信仰的强化C不利于理学精神的推广D否定了天理涵盖的内容【解析】朱、王二人都信奉天理,即传统儒学伦理,排除A;王阳明强调“格心”获得天理,有利于强化儒学对个人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朱、王从不同角度阐释天理,有利于理学的推广,排除C;材料反映朱、王二人对获得天理的路径有分歧,而非对天理的内容有分歧,排除D。【答案】B9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

10、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答案】B101871年8月,清政府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美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和西式教育。1872年至1875年,清

11、廷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9岁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这说明A所学幼童多为官宦子弟B清廷实行教育救国政策C洋务派认同美国的制度D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解析】清廷派幼童赴美留学,是当时开展的洋务运动的组成部分,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因此派幼童赴美留学接受西式教育是清廷寻求强国御辱之道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A、B项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洋务运动的主旨是“中体西用”,洋务派没有认同美国的制度,排除C项。【答案】D11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

12、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西方“主权”思想开始引入中国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解析】材料中的“主权”并不等于“天朝上国”,排除A;甲午之后“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是开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排除B;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但并不是近代中国分水岭,且材料无法体现“分水岭”的特点,排除C;材料中的“主权”指国家和民族主权,这说明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故D正确。【答案】D12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

13、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排除A;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排除B;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排除C;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正确。【答案】D13“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

14、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上文旨在A鼓舞中国人民的志气B驳斥国内各种错误言论C指导战争的正确路线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根据材料“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可出得出,文中主旨强调抗战胜利的根本是动员全民族的力量,故进一步巩固民族统一战线,故D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没有针对某一种言论,排除B。材料没有具体做出哪种路线指导,排除C。【答案】D14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下降17个百分点。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下降

15、4.7个百分点。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工业的增长速度减缓B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C国民经济结构实行了调整D“大跃进”导致经济持续衰退【解析】1962年同1960年相比,中国工业产值和重工业产值都在下降,这是因为1960年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这里的调整就是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故选C;这里的下降不是增长速度的问题,而是在工农业产值中的占比情况,排除A;这时的变化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调整,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排除B;大跃进是导致了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但是这种情况1962年就有了转机,所以D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C15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