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3140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时髦的转身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断发易服”1“易服”(1)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清政府改革官服。(2)民国期间:政府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洋装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1)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3不缠足运动:维新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二、报刊与电影1报刊(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2)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报纸成为抢手货,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

2、观念。(3)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4)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5)新文化运动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2电影(1)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2)1905年,京剧短片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拍摄影片。(3)1913年,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4)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摄制完成。三、移风易俗1礼仪的简化: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2婚姻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

3、代婚姻的变革进程。3丧葬礼仪的变化: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素养提升融会贯通探究1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史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莱馆”“面包房”“咖啡店”出

4、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李维清上海乡土志根据史料一,归纳上海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史料一描述了以上海为代表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轮船公司皆在焉”说明了上海是近代中国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表现:建筑出现了西式楼房;上海在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近代化程度较高,上海俨然是西化城市;宗教信仰影响到中国思想;饮食、服装呈现西化趋势。原因:鸦片战争后,上海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最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史料二20世纪初大多数人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

5、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规恶俗。以致在民初很快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气象,分析其原因。史料二描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20世纪初中国人推崇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表明西方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

6、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社会影响和认识(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从过程看与西方侵略相伴始终,有较强的半殖民地化的色彩,在中西、新旧并存中出现中西合璧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风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社会示范作用从程度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只有少量洋货进入部分家庭,传统习惯仍广泛存在(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

7、的发展和推动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3)认识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探究2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史料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

8、时务报最多时日销量达1.7万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并进行评价。史料阐述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状况。从外国人首办到国人自办,从种类单一到专门性刊物等,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史料关键信息得出: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报刊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及带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

9、。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变化: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彩;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评价:新变化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的变化,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

10、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以唯物史观认识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报刊(唐至晚清)的基本演变唐代邸报出现,内容为宫廷动态,手写而成,无须审查宋代邸报须审查通过后方可发行。同时,民间刊发的“小报”盛行,内容丰富,受百姓欢迎,但政府对其严行禁止明代中叶除邸报外,政府允许民办京报发行,内容基本为官方文书。报纸主要由手写而成,印刷为辅1

11、833年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发行第一份中文报刊,宣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1874年上海第一份由国人主办的中文报刊汇报发行,采用西方机器印刷设备1896年时务报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曾发表变法通议一文19051911年革命派报纸纷纷出现,如民呼日报,因鼓吹革命,3个月即被查封摘编自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社会转型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根据材料内容提炼主题,其次迁移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要注意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近代报刊的职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阐述:报刊的

12、发展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19世纪70年代以来,民族工业兴起,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成员郑观应在报纸上宣传变法,是对晚清封建统治的冲击。19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之民族工业的继续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维新报刊、鼓吹变法、宣传西方启蒙思想,它在思想上有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为维新变法的实践提供舆论基础。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

13、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外因:西方报刊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2)影响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娱乐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娱乐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知识的传播。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深圳二模)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

14、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A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B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C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D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D材料中宁波妇女最初受“西化”的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由于向日本学习,日本风俗传入中国,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受政治革命影响,又流行“兴汉头”,综合信息可知宁波妇女的发式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故选D项;妇女的发式变化无法体现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亦与反专制的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排除A、B两项;新文化运动前,中国主流文化依然是封建儒学思想,因而宁波妇女的发式变化不能代表社会主流方向,故排除C项。2(2019乌鲁木齐

15、二模)1903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件为: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A报纸开始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C由材料“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可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而追求平等,故选C项;报纸产生于19世纪中期,故排除A项;“已经成为时代风尚”不符合1903年社会史实,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习俗的变化而非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故排除D项。3(2019蚌埠三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A崇洋媚外现象愈演愈烈B伦理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