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3124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3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3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9吉林二模)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义与不义。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2(2019永州模拟)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了治国思想。下列选项属于道家提出的是()A“为政以德,譬

2、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C“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D“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3(2019娄底一模)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A坚持“礼法”并重B强调“轻罪重罚”C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D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4(2019北京模拟)某学派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该思想()A提倡广泛地理解体贴他人以调整人际关系B对于中国哲学

3、和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C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社会责任的文化性格D把超自然的信仰置于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5(2019黑龙江二模)郑人游于乡校,批评执政,有然明者建议子产(郑子产,郑国卿)毁掉乡校。子产说:“何为?夫人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郑子产()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重视民意和舆论C有意加强中央集权D具有早期民权观念6(2019滨州调研)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

4、互竞争百家争鸣 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重视规则和秩序7(2019日照二模)春秋晚期,孔子(前551前479年)的弟子们因政治主张分歧而分化成两个阵营:以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在道德而不在政治,主张以周礼为手段重建社会秩序;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认为政治应高于道德,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这表明()A不同政见的争论丰富了儒学的思想内容B政治形势的深刻变化影响了儒学的发展C儒家与法家的争鸣导致了儒家学派分化D儒家学派开始主动借鉴其他学派的思想8(2019安徽名校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

5、“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9(2019石家庄三模)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10(2019沈阳一模)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

6、“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条道路()A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B为君主专制奠定理论基础C认为治国应实行礼法并施D是对孔子正名思想的继承11(2019衡水模拟)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 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 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12(2019石家庄二模)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

7、由讲学()A均主张社会变型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又提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

8、是儒学文化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国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编自卢云汉晋文化地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

9、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

10、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参考答案1A。材料关键信息为建立尚同社会的前提是“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即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A项正确。2B。材料中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垂死而不远徙”属于道家思想,B项正确。3D。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之处,D项正确。4B。从材料中的“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等信息推断,该思想属于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哲学的基础,同时“无为”思想也对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B项正确。5B。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郑子产重视民意和舆论,B项正确。6D。从题干材料中可

11、以看出,当时学者重视规则和秩序,D项正确。7B。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内部分化成两大派别,颜回等为代表的德治派体现了努力维护周礼,以冉求等代表的事功派主张打破礼制束缚,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说明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不同的政治主张影响儒学分化成不同的派别,B项正确。8C。根据材料中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C项正确。9A。“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即不允许少数民族武装干涉中原地区华夏民族的事务。裔、夷是指少数民族,夏、华即“华夏”。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其后孟子

12、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发展了儒家民族思想,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说明战国时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单纯强调“华夷之防”已经不适应时代要求,A项正确。10A。根据材料中的“荀子儒效中勾画了一条匹夫登庸的道路即曰:其唯学乎”得出该思想属于墨家尚贤的主张,即小生产者凭借才华跻身统治阶层,尚贤为官僚政治实现提供途径,A项正确。11C。题干认为“先王之道”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教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教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顺应当时政治需要,C项正确。12D。春秋后期诸子百家自由讲学,

13、各派思想论争,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13(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观点: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财富;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14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这体现了儒学家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