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6讲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1466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6讲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6讲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6讲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6讲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6讲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6讲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通用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小说阅读 第6讲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探究标题、主旨意蕴(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和标题、主旨意蕴的考查,是近两年的热点。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手法的分析,“科学”“幻想”的关系如何理解,如何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解读文本,都属于对小说文本基本特征的深度分析。对小说主旨意蕴的考查,往往通过把握小说的标题和主旨情感来体现。一、“3注意”解读小说的文本基本特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人物、情节一般是虚构的,它不受时空限制,为了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往往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9全国卷)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理水(节选)(

2、2)(2018全国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赵一曼女士)(3)(2018全国卷)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微纪元(节选)题干中往往有“简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基本特征”“叙述方式”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熟知类题通法鉴赏小说文本基本特征“3注意”1要注意以鉴赏表达技巧为基础在包括小说情节、人物、构思、手法、环境、主题风格、背景、读者在内的艺术领域内选择合适的角度作为探究点,不可遗漏,也不可强加。2要注意以分析艺术效果为中心明确手法技巧与环境、情节、人物形象、主题之间的关系,探究时,把手法技巧与“效果”结合起来,但不可架空

3、分析。3要紧扣文本有理有据分析探究题的解答应立足于这样一个基本点:试题虽然是开放性的,但始终离不开文本。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常见小说“文本特征”1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突破时空界限,丰富情节内容;呈现不同时期的人物,使人物更加具体;避免平铺直叙,结构更加灵活。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注重直观,浪漫主义注重想象;现象主义注重如实,浪漫主义注重夸张;现实主义注重实际,浪漫主义注重理想;现实主义注重现在,浪漫主义注重未来。3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和“虚构”“历史”指大的历史事实、主要矛盾、人物命运都必须符合历史,不能对历史人物的命运进行臆造和歪

4、曲。“虚构”指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矛盾集中,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并对人物进行符合本身和时代背景的艺术加工。合理安排“历史”和“虚构”,可以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4穿插新闻报道、地方志、访谈添加这些内容,可以补充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和真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5传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小说可以通过强烈的反差,详写其行为(叙述过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6从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现象挖掘深刻的社会内涵即以小见大,强调琐碎与深刻的鲜明对比,一般要充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7突出群体、淡化个体塑造群像,渲染出一种普遍存

5、在的和谐温馨的环境氛围;这种写法使小说在叙述语言上有散文化倾向,带有一种恬淡闲远的韵味。8对话体小说小说以对话为主体,使情节更加紧凑;大量的语言描写,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对话,小说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论调隐含了作者的意图,易引发读者的思考。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2019全国卷)阅读理水(节选)(阅读文本见“读文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尝试解答解题思维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题干明确要求考查文本基本特征,切入角度是“故事”与“新编”两个方向。解答这

6、类题,首先要找准文中依据。第二步:抓角度,细分析角度分析内容上在理水中,作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组成了一个古今杂糅的怪诞世界。手法上作者有意将现代生活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采用“新编”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呈现出一种穿越感。语言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糅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使小说呈现出反讽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具有深

7、刻的思想性。第三步:依要求,组答案题目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把小说在内容、手法、语言上的表现整合成两点:“故事”指内容上的特点,“新编”指手法和语言上的特点。组织答案答案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主任递给我一双眼睛,指指前面的大屏幕,把眼睛的主人介绍给我,是一个

8、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在肥大的太空服中,她显得很娇小,她面前有一支失重中的铅笔飘在空中。我问她想去哪里。“那就去我们起航前去过的地方吧!”她说。这里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这里真好!”她轻柔的声音从她的眼睛中传出来,“我现在就像从很深很深的水底冲出来呼吸到空气,我太怕封闭了。”“可你现在并不封闭,同你周围的太空比起来,这草原太小了。”她沉默了,但几秒钟后,她突然惊叫:

9、“呀,花儿,有花啊!上次我来时是没有的!”是的,广阔的草原上到处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小花。“能近些看看那朵花吗?能闻闻它吗?”她问。我只好趴到地上闻,一缕淡淡的清香,“啊,我也闻到了,真像一首隐隐传来的小夜曲呢”来到一条隐没在草丛中的小溪旁。她叫住了我说:“我真想把手伸到小河里。”我蹲下来把手伸进溪水,一股清凉流遍全身,我又听到了她的感叹。“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屏幕中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热,热得像地狱。呀,天啊,这是什么?草原的风?!”这时我刚把手从水中拿出来,微风吹在湿手上凉丝丝的。我带着她的眼睛在草原上转了一天,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

10、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夜里我刚睡着,她就通过眼睛叫醒了我:“请带我出去好吗?我们去看月亮,月亮该升起来了!”我在睡意蒙眬中很不情愿地起了床,对着夜空说:“你在太空中不也一样能看到月亮?喂,告诉我你的飞船的大概方位,说不定我还能看到呢。”她没有回答我的话,而是自己轻轻哼起了一首曲子,她说:“这是德彪西的月光。”第二天清晨,阴云布满了天空,我从眼睛中听到了她轻轻的叹息声。“看不到日出了,好想看草原的日出听,这是今天的第一声鸟叫,雨中也有鸟呢!”又回到了灰色的生活和忙碌的工作中,以上的经历很快就淡忘了。但在我

11、的意识深处,有一颗小小的种子留了下来。在我孤独寂寞的精神沙漠中,那颗种子已长出了令人难以察觉的绿芽。虽然是无意识的,当一天的劳累结束后,我已能感觉到晚风吹到脸上时那淡淡的诗意,鸟儿的鸣叫已能引起我的注意世界在我的眼中仍是灰色的,但星星点点的嫩绿在其中出现,并在增多。有一天,上班时我走进航天中心高大的门厅,一幅见过无数次的巨大壁画把我吸引住了,壁画上是从太空中拍摄的蔚蓝色的地球。那支飘浮的铅笔又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同壁画叠印在一起,我又听到了她的声音:“我怕封闭”一道闪电在我的脑海里出现。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我发疯似的跑上楼去找主任,“是为了小姑娘来的吧。”主任说。“她到底在哪儿?!”我

12、大声问。“你可能已经猜到了,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一切都明白了,我无力地跌坐在地毯上。“落日工程”是潜入地球深处的一系列的探险航行,“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但“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了地核区域,就如同登月飞船偏离月球迷失于外太空,获救的希望是丝毫不存在的。在“落日六号”上,航行组上的其他两名航员因事故相继去世,只剩下她一个人。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6 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

13、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今后,我会按照整个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在以后的岁月中,地球常常在我脑海中就变得透明了,在我下面6 000多公里深处,我看到了停泊在地心的“落日六号”地航飞船,感受到了从地球中心传出的她的心跳,听到了她吟唱的月光。有一个想法安慰着我: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

14、离她都不会再远了。(有删改)科幻作家童恩正在谈谈我对科学文艺的认识中阐明科学文艺的写作目的时谈到科学幻想只是手段,“它是作为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故事情节的需要而充当背景使用的”,请指出本文与童恩正“手段”“背景”说的契合之处并作简析。解析此题考查对科幻小说的表现手法与文本基本特征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明白“科学幻想”是塑造人物的“手段”,是“背景”,而小说的真正目的是塑造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人公面对绝境时从容、坚韧、顽强的品质。答案(示例一)“传感眼镜能发射视觉嗅觉味觉信号”是科学幻想背景,通过传感眼镜,小姑娘表现出对花、草等事物的喜爱,读者可以从中感知到一个热爱生活的小姑娘形象,通过传感眼镜,小姑娘表现出的“沉默”和“叹息”,又为下文揭示小姑娘的身份埋下了伏笔。(示例二)“人类已经能潜入地球深处探险”“落日六号飞船发生事故,误入地核区域”是科学幻想背景,小姑娘是“落日六号”飞船领航员的身份与“有一支失重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