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27211449 上传时间:2020-03-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二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广东广深珠三校联考1956年5月18日,九三学社召开座谈会。30多位参加制定全国科学发展规划的科学家提出:在学术上一定要争,争论才能发展;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提出争论。这一提议()A.表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B.贯彻执行了“百家争鸣”的方针C.响应了国家提出的“百花齐放”的方针D.奠定了“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2.原创题1954年4月,政务院发出指示,要求教育部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中学教育的目的,进一步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方法,有计划地修订中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

2、教科书。这一做法意在 ()A.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B.确立唯物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培养教育研究的专门人才 D.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3.2020江苏南通调研钱学森曾回忆说:“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学技术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学技术研究,那要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中国过去没有。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形象地说,那时候我们每次搞试验,全国的通信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可见规模之大。”据此可知,推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是()A.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B.“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C.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显著D.计划经济的资源整合能力4.2020山东枣庄二中期中检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3、的人力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659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1年的不到5年上升到2016年的10.35年;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0.58%上升至2015年的12.44%。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B.“科教兴国”战略实行C.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D.教育改革举措深入落实5.1960年,著名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这些成果 ()A.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B.表明经济困难对科技影响有限C.体现出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领先世界D.说明科技界出现了“大跃进”现象6.2019辽宁沈阳第三次质量检测

4、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 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7.1964年,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这说明,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A.提高国际地位 B.防御外来威胁C.打破美苏核垄断 D.维护世界和平8.2019广东百校联考下面是1951

5、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些变化 ()A.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B.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C.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D.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9.2019湖南郴州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956年、1958年、1960年先后形成了四次扫盲运动的高潮。从1949年到1960年有1亿多人参加了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扫盲运动()A.推动了义务教育的普及B.强化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C.促进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D.奠定了高校院系调整的基础10.2019四川成都石室中学二模1954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直属国务院。其主要任务

6、包括:简化和整理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此举在当时()A.促进了扫盲教育的迅速完成B.抵制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C.有利于经济建设的顺利展开D.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11.2019广东茂名五校联盟一联,311949年,中国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的学生占33.1%;1953年,文科学生的比例降为14.9%;1957年,这一比例跌至9%。这说明当时 ()A.国民经济计划影响教育布局B.中国教育仿照苏联的模式C.管理人才较多,科技人才缺乏D.改变了近代重文轻理的现象12.2019江西高安二中期中20002009 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已由220.6万人上升到639.5万人,

7、年平均增长率达12.6%,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是对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回应B.多样化办学推动高校的普及C.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发展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13.2020陕西百校联考,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发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通令除强调各地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应尽快限期开学外,还规定:清末各项学堂均改称学校,监督、堂长一律改称校长;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止使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注重小学手工科

8、;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学年始应兼课珠算;中学不分文、实科;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清末各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律废止。摘编自田正平蔡元培与民初教育改革材料二1928年起,南京政府开展“恢复教育权”运动,要求所有外国设立的教会学校到教育部登记,而且,所有这些院校的领导人必须是中国国民。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国立大学,直接由教育部监督,如清华脱离由教育部和外交部共管的状态,只归教育部管辖。从1933年开始,大学必修课、选修课以及大学入学考试程序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出台。摘编自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材料三19491952年,全国小学由学校34.

9、7万所、学生2 439万人,增加到学校52.7万所、学生5 110万人;普通中学及中等专业院校由学校5 216所、学生126.8万人,增加到学校6 008所、学生312.6万人;高等院校学生由11.7万人,增加到19.1万人;毕业研究生由107人增加到627人;各级学校专职教师由93.5万人增加到159.1万人。业余教育、职工培训、扫盲工作普遍展开。摘编自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图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教育发展的特点。(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原因。

10、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教育的认识。(11分)14.2020宁夏石嘴山第三中学检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其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更是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对其进行敲诈勒索,牟取暴利,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禁运”升级,中国经济的恢复面临重重困难。2018年4月,美国商务部以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非法向伊朗和朝鲜出口设备为由,发布公告,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中兴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失。历史事件

11、总能给我们启迪与警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启示,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B由材料“在学术上一定要争,争论才能发展”“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勇于提出争论”可知,这一提议贯彻执行了“百家争鸣”的方针,B项正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根本变化,A项错误。“百花齐放”的方针主要针对的是艺术问题,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D项错误。2.D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的发展。材料中,政务院要求教育部“根据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以“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修订教学计划、教科书等。这一做法意在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D项正确。A

12、、C两项偏离材料主旨。B项误读材料。3.D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进步的原因。根据材料“几千人、上万人的协作”“组织是十分庞大的”“全国的通信线路将近一半要由我们占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向战略目标领域集中,有利于重大科技项目的顺利进行,推动了新中国科技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没有强调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工业化建设的成果,故A、C两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4.DA项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完全相符,排除B项;九年义务

13、教育的基本普及无法解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提高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教育改革举措的深入落实,故D项正确。5.A材料中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故A项正确。经济困难使我国科技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排除B项。C、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6.B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服从国家战略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根据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内容可知,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开展工业化建设,当时的教育也必然服从这一方针政策的需要,B项正确。A项史实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来的,排除C项;D项中“完全效仿”的说法错

14、误,并且这一结论脱离材料主旨,故排除。7.B本题以中国政府对原子弹的态度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由“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可知,中国研制原子弹不是为了对外扩张,而是为了应对外国对中国的威胁和侵略,故答案为B项。8.A从折线图可以看出,19511955年,政治、经济类漫画题材的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社会生活类漫画题材的比例则快速上升;1956年后政治、经济类漫画题材的比例总体都有所上升,社会生活类漫画题材的比例快速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直接影响了社会生活类漫画题材的创作,而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政治、经济类漫画题材创作呈复苏态势,这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故A项正确。“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不能涵盖材料所呈现的变化趋势,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新闻漫画题材的比例变化情况,体现不出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C项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